河南工行荣国生:抽丝剥茧式的“匠人”精神

来源: 东方今报 2017年08月09日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张欣欣通讯员魏利华

荣国生,河南南阳工行技术支持中心的一名普通员工,岗位职责是负责全行办公机具硬件维护维修,保障全行营业网点设备良好运行。1990年入行以来,大家一直亲切地称呼他为“小荣”,这个亲密融洽的称呼,已伴随着他20多年的辛勤付出。20多年来,他修理电脑、打印机等各类设备100000余台,像抽丝剥茧的“匠人”般认真维护着行里的每一台设备,粗略估计至少为行里节约费用1900万余元。

普通本色,敬业诚恳

“小荣”在部队入的党,退伍后到县支行工作。参加了省行组织的储蓄系统管理员培训后,便走上了计算机管理这样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他所负责的计算机设备硬件维护、维修及机房基础建设工作,有了跳跃式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一直不变的是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不断提高自己电子业务技术水平的努力精神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二十多年来,“小荣”累计维修全行设备100000余台,应急现场解决突发故障五百余次,圆满完成各个网点电子设备配置、安装、改造、维护、检修等各项任务,被一线员工称之为“活电路”高手。

认真学习,大胆实践

20世纪90年代初,储蓄网点是手工账向电脑储存账过渡阶段,把手工储蓄所的账务一笔一笔录入到电脑里,进行账务储存,手工记账储蓄所也转换为电子记账储蓄所,进而提升了业务处理效率和安全便捷性,也提升了工行的社会形象。

鉴于电子业务发展的需要,最初他主要学习账务在计算机里的处理关系以及问题解决方法,掌握手工储蓄数据向电脑储蓄数据的移植程序,由于细心刻苦、用心体会、大胆实践,很快就能独当一面,单独操作储蓄所手工账向电脑账的数据移植工作。

一个规模一般的储蓄所就有上万笔账,一个手工储蓄所要完成账务移植录入,需好几位工作人员一齐开始,每人每天10小时可录入600多笔业务,花费约一周的时间才能够完成任务。南阳分行辖内有300多个手工储蓄所,当“小荣”熟悉了这项工作任务后,就独自带领移植小分队进行数据移植,足迹遍布了全辖的每一个基层网点。

冬天大雪纷飞的季节,当“小荣”他们在南召县支行一个深山区的红宇储蓄所进行数据移植时,温度已是零下十几摄氏度,那时没有空调设备取暖,几天下来,手就冻肿了。有一次晚上加班到一点多才结束,到他们招待所倒头就睡,由于招待所条件简陋,门窗漏风,早晨醒来发现被子被雪覆盖,“小荣”受寒生病,重感冒,发高烧,但他一直忍着没告诉大伙,克服痛苦,一直坚持到把数据移植完毕,才住院治疗。

细心服务,口碑载道

在基层网点,“小荣”的服务有着良好的口碑。在硬件维修上,他除了多次参加行内举办的硬件培训学习外,还自费学习电路板修理技术。经过刻苦努力,他由开始的一知半解,到后来的熟练掌握,最终练成过硬的维修本领,尤其是科学节俭的改造技术,无不叫人佩服和称赞。他先后两次在中国计算机报上发表维修检验文章,一项革新在省行科技专业进行推广。

有技术,还要有恒心,才能把科技维修干好。日常工作中,“小荣”认真处理每一台故障设备,通过认真询问故障现象,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迅速及时地给出恰当的解决办法。夏日雷电较多,雷击造成设备故障。每当夏季来临之前,“小荣”就会及时通知各网点检查设备的接地情况,做好接地防雷工作。一次,南召支行网点的设备遭到雷击,送修设备十余台,严重影响网点正常运营,看到他们焦急的样子,他中午没有顾上吃饭、休息,等到把故障设备修理完毕,已是下午下班时间。网点来拉设备的同志看到后很是感动,一定要请他吃顿饭,表示一下谢意,也被他婉言拒绝了。

二十多年如一日,“小荣”一如既往地工作着,快乐着,虽然维修工作是枯燥的,但他没有一丝懈怠,面对着冰冷的设备,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和故障,保证了南阳工行设备的正常运行,从中也得到了快乐。

“没有比山更高的峰,没有比脚更远的路。”这是“小荣”的工作态度,也是工行“匠人”的真实写照。①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