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慢性腹痛或者发热?40岁以上人群,身体出现这些“信号”要小心了

来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年04月15日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卢怀涛/文图

    近年来,结肠癌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40至50岁属高发人群。

    我们熟悉的《罗马假日》女主角扮演者奥黛丽·赫本,还有年仅38岁的女篮国手陈鹭芸等,都因罹患肠癌去世。

    4月15日为全国抗癌日,我们将目光聚焦肠癌,哪些人群是易感人群,如何预防和治疗?

    本期“名医来了”栏目,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特别专访郑州第九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兵兵,听他讲讲肠癌防治知识。

    【提醒】

    压力大、运动少易惹上结肠癌

    “为什么近年来结肠癌发现率越来越高了呢?”结合近20年的临床经验,张兵兵主任介绍,这和遗传因素、不规律饮食、情绪不稳定、压力大等密切相关。

    张兵兵说,父母有结肠癌的人,患上结肠癌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常人。“如果是家族性的遗传疾病,通常无法避免,只有在发病早期尽快发现并进行处理。”张兵兵提醒,有结肠癌家族病史的人群35岁以后要注意身体变化,最好定期到医院做个筛查。

    此外,饮食中摄入较少的膳食纤维和较多的饱和脂肪酸也容易引起肠病。“特别是城市白领,日常总避免不了大鱼大肉的摄入,加上煎炸、腌制食品的摄入,提高了结肠癌患病的危险度。当身体缺乏维生素的时候,也会延长粪便在肠道里停留的时间,而粪便里含有的致癌物质又会对胃肠道壁带来严重的伤害。”张兵兵说。

    【症状】

    身体出现这些特殊信号

    就要警惕“肠”病了

    “和许多疾病一样,结肠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并且缺乏特异性的症状,比如黏液血便、梗阻等情况,其他肠病也会表现出来。”张兵兵介绍,大肠各种疾病常具有相似的症状,通过症状来诊断疾病,很可能出现误诊的情况。比如肠道慢性炎症、息肉和腺瘤等疾病因素与结肠癌的发病相关性很高,研究显示,息肉患者较非息肉患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度要高22倍,普通肠道疾病是结肠癌的诱发因素之一。

    “如果出现长期慢性腹痛、腹泻、便秘,体重减轻或者发热,尤其是夜间腹泻,时而便秘时而腹泻,有这些信号要注意了,需要到医院进行腹部CT检查,粪便潜血实验、肿瘤标志物筛查等,如不能明确诊断,就必须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来明确了。”张兵兵说。

    【诊疗】

    结肠癌早期可治愈

    饮食干预多吃粗粮、叶菜类蔬菜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很重要,早期肿瘤比较小,我们可以在内镜下完全切除,达到治愈根除的目的。”张兵兵对于治愈早期结肠癌非常有信心。他分析,结肠癌发生经过启动、促癌和进展3个阶段,其自然史可长达10到35年,这就为其预防提供了机会。

    一级预防主要为饮食干预和改变生活习惯、治疗癌前病变。饮食干预主要以添加膳食纤维和钙制剂为主;治疗癌前病变是防止和减少恶性肿瘤发生的理想途径。二级预防最主要的方法是肛门指检、结肠镜检查。

    “如果我们平常对身体发出的信号不太重视,导致发现时肿瘤已经相对较大或者出现转移,我们这时候治疗起来就比较棘手了,它的治愈率相对来说就比较低。”张兵兵不无遗憾地说,不过治疗时还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医生,也会有相对比较好的结果。

    张兵兵建议,平时保持愉快的心情,注意饮食方式的改善,要多食含有大量粗纤维的食物来保持大便的通畅,例如:多吃叶菜类蔬菜、全麦面包,多吃粗粮,少吃过精过细食物,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运动方式,适量运动、适量减压,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疾病侵扰。

    ■名医名片

    张兵兵,主任医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河南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河南省消化内镜诊疗质量控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消化内科医疗、教学工作。对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道出血、重症急性胰腺炎、肝病、胆系感染、胃肠病及中毒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