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灵活模式创新 “微”课程 筑学生成长“大”平台

来源: 2015年04月10日

写经典、唱经典、演经典,经典氛围溢校园

学校每年一次的经典诵读节的举行,则在更大程度上彰显着学校文化的特色。在“写经典”环节,师生们书写出了“端端正正写字,踏踏实实做人”的人文精神,也创作出一首首令人赞叹的诗词歌赋;“唱经典”环节,一首首朗朗上口新学堂歌在师生中传唱,成为校园里又一道亮丽的风景;“演经典”环节,所有节目独立编排辅导,道具、服装自己动手制作,无论从舞台的设置,还是音乐、灯光等选择,全都由师生完成,这一过程中,有的老师熬夜写稿子,有的后勤职工放弃休息时间做道具。

“当那一场谈不上精致的演出呈现出来时,我们学校的每一个人都被自己感动着,这就是经典诵读课程中所彰显出的学校文化,也是学校全员参与,共同努力,做到最好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张胜辉说。

如今,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的校园内,每当到上课前,教室里都会传来朗朗的经典诵读声,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道德经不绝于耳。除了诵读,还有音乐熏陶。每到休息时间,学校会播放传统民族器乐和优秀的经典曲目,在荡涤心灵,澄净优美的音乐声中,古韵的意境美显现于每个师生心头。

融活动趣味性和课程育人功能于一体

对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爱育精彩”的办校理念,张胜辉是这样解释的:爱是教育的基石、出发点,也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学校的一切努力基于学生、为了学生,让每个孩子都精彩,让每个孩子身心健康、拥有良好的习惯、乐学善思、多才多艺,这才是洛阳分校的教育目标。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是体现学校文化的特色课程。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是老师

要慎重考虑和思考的。张胜辉介绍,这些年来,全国不少学校都开设有校园微课程等校本课程,但不少还仅仅局限于单个活动,没有连续性,不能对学生形成持续的影响。

在他看来,课程与活动的区别在于具有可持续性、具有课程化要素,要列有课程计划、实施步骤以及评价,并且最终要实现获取知识、培养方法、提升能力的目的。

正是对校本课程有如此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在研发校园微课程时,让学校一线的教师全员参与,并征求广大学生的建议,依据学生的喜好设置课程,做到让每一项校本课程都如同一张详细“说明书”,具体到每个细节,便于操作。

“学校成立后,这一系列的校园微课程就开始实施,每项课程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并得到了广大家长的高度评价,这恰恰证明这样一个道理,学校无论举行何种活动都不能脱离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每次活动经历,都成为孩子人生的“素材”

今年10岁的程思远,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四年级二班的学生,三月风筝节过后,他把自己当天放风筝的情形写进了作文,他是这样描述的:那天,我看到自己做的风筝飞起来后,心里很高兴,虽然飞了一会儿就坏了,但我很自豪,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很难忘。

和程思远一样,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不少学生都选择将自己的这一段有趣经历写进作文,更当成了自己人生的素材。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知识,但教不会他们耐心、专注,也无法跟他们描述成功的感觉,而这样一个简单的风筝节活动却可以,放风筝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风筝的背景知识,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辛勤付出后那种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心,从而促进他们成长,这是任何一个老师都教不了的。”程思远的班主任老师李宝红说。

正如如李宝红所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开设校园微课程让学生学到了很多课内学不到的东西,不仅仅是自信、忍耐力,还有很多很多。

杨薇薇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六年级三班的学生许若诗的母亲,她坦言,当她看到自己的女儿完成30公里徒步拉练回来后累得“一瘸一拐”时,心里特别心疼,但对于学校举办这样的活动她却没有一丝的埋怨,因为是学校让她看到了自己女儿的另一面——坚强。

朱杏莉的女儿也在六年级三班,这次出去拉练回来后,她的女儿没有向她抱怨什么,只是告诉她了一件小事儿,这件事情让却她感到非常欣慰。“她跟我说,这次拉练很累,但很有收获,因为在路上她帮一个同学走完了全程。这真的让我欣慰,我的女儿长大了,学会了相互协作和乐于助人。”朱杏莉说。

校本微课程,助力“文化兴学”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文

化兴学。”洛阳市洛龙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吉崇惠说,提起文化,人们无不向往,它时刻启迪着人们的智慧,提升品位,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

吉崇惠认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以校园微课程为载体,深入探索和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打造了更多的实践平台,学生同时参加这些微教程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丰富、行为的彰显,更是品德的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丰富多彩的校园微课程,让文化走进学生,学生用眼欣赏、用耳聆听、用手触摸、用脑思考、用身体验、用心感悟,体会到参与式课程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和收获。

当前,学校往往习惯于把课堂作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注重学科课程的教和学,往往忽视一些课程活动平台的构建,忽视了校本实践课程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

在他看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积极构建的“校园微课程”,打破了教育的时空要素,在学习形式上灵活,在育人模式上创新,充分结合了洛阳人文环境、学校特色以及各种节日,凝练出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校本教材,让学生在参加丰富活动的同时,健全身心、培养习惯、展示才艺、寓教于乐,实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育人目标,也充分体现文化育人的“润物细无声”作用。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