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出了21位教师 14位扎根乡村教育

来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年09月10日

    过年过节时家人团聚,一大家子人中接近半数是老师,这场景你想象过吗?某地教育系统组织活动或召开会议,会前会后,一大群人相互打招呼,竟然全是叔伯关系或兄弟姐妹,遇到这样的情形你又做何感想?

    这不是杜撰,而是汝州市一个教育世家真实的场景再现。从1948年至今的70多年间,祖孙三代中相继有21人成为教师,其中14位扎根乡村教育,他们的第四代中,不少正在读大学的孩子,也已经做好了接棒的准备。而在刚刚结束的河南省首批教育世家评选中,这个家庭光荣入选。

    这是个怎样的家庭?有着怎样的故事?9月8日,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赶赴汝州市,前往这个教育世家一探究竟。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王俊生 高君晓

    河南广电融媒体记者 徐艳丽 实习生 王甜甜/文图

    听从父亲安排,大儿子选择当老师

    “我之所以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完全都是因为父亲。”谈及自己的职业,向来不苟言笑的杨清洲难得地露出了笑意。

    杨清洲的父亲名叫杨增俊,出生于1929年,1948年开始从事教育行业,1986年离休,从教38年,也是新中国第一代教育工作者。

    “我们一共四个兄弟,我老大,我和四弟杨红旗是老师,老二、老三没有从事教师行业,但两个弟妹都是老师。”采访中,杨清洲告诉记者,杨家第一个从事教育的就是父亲杨增俊,到了他们这一代,如果加上叔叔家(杨增俊的弟弟)的两个孩子,一共有6个人是老师。

    “父亲是个相对严谨的人,不论是教学上还是生活上。”杨清洲说,自己是家里的老大,加上父亲因为一心扑在教学上,平时基本都是住在学校里,见面的机会不多,“遇到节假日时,父亲一回来,要么是各种考教,要么是各种叮嘱,总体的意思是:我是最大的孩子,什么事情都要做表率”。

    在这种相对严谨的氛围中,杨清洲读完了小学、初中。初中毕业前,杨增俊对大儿子说出了这么一番话:“你是老大,你以后就守在家里吧!”于是,向来对父亲的话言听计从的杨清洲,没有选择读高中,而是直接考进了一个中专师范学校。1974年,按照父亲的要求,他回到了汝州市陵头镇高中任教。其间,因为教学成绩出色,杨清洲先后担任陵头镇中学校长、镇教育办主任等职,2012年退休,从教38年。

    “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天意,我父亲当了38年教师,我同样也从教38年。”说起这一细节,已经70岁高龄的杨清洲老人感慨不已,“多年来,我秉承着父亲的希望走上这条路,我把自己从父亲身上学到的东西细化到了教育子女、教育学生中,我问心无愧了。”

    父亲两次劝说,二儿子辞职返乡搞教育

    和大哥从教的经历不同,杨红旗成为教师颇具周折。

    “在外人看来,我父亲很严厉,甚至三个哥哥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我却没有这种体验。”提起父亲,提起自己从事教师岗位的原因,如今已经是汝州市骑岭乡初级中学校长的杨红旗开心地笑了起来。

    1974年出生的杨红旗,今年47岁,和大哥杨清洲相差了23岁。杨红旗出生后,由于母亲没有时间照顾他,从5岁开始就跟着父亲杨增俊在学校生活,一直到他考上高中。

    “我几个哥哥和父亲说话都很拘谨,哪怕后来他们都上班了、结婚了、有孩子了,一旦发现父亲露出质疑的表情,他们不自觉地都会有些紧张。”杨红旗说,小的时候,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他都会偷偷得意,“后来长大了,自己也成为父亲,才慢慢体会到几个哥哥的感受,才知道父爱大多是内敛的、含蓄的,之所以自己看到了父亲柔软的一面,是因为自己和几个哥哥的年纪相差太大的原因”。

    虽然杨红旗没有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中长大,但他遇到了和大哥一样的问题:初中毕业时,杨增俊同样希望他考师范学校,将来当老师。然而,当时的杨红旗对当老师并不感兴趣,执意报考了高中,杨增俊知道后并没有多说什么。

    高中毕业后,杨红旗考上了大学,选择了经济管理专业。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汝州市一家国有企业,待遇很不错。工作了2年后,一次回家探亲的过程中,杨增俊无意中的一句话,让他最终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到了家乡。

    “那时候,父亲已经退休了。问了些我在外面的事情后,让我陪着他去学校看看。”杨红旗说,自己也没在意,就跟着老爷子到了离家不远的一所学校。和早年相比,那时的学校条件已经改善了很多,恰逢课间,学校的老师、孩子们看到杨增俊后,不约而同地围了过来问长问短。得知杨红旗在市区上班,不少老师也真诚地送上了祝福。

    回家的路上,杨增俊只问了他这么一句话:“其实家乡现在也不错,但老师还是少,想过回来吗?”

    “我想了一夜,第二天就返城了,临走时,我甚至没敢和父亲打招呼。”杨红旗谈及那时的感受感慨不已,“随后的一个多月,我老是想起学校里孩子们的笑脸,想起老父亲跟我说话时,看似不经意实则充满期盼的眼神。我已经知道了自己内心的抉择。”

    1994年,杨红旗毅然辞去了工作,回到了汝州老家——陵头镇,扎根基层,从此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一直到今天。

    “我们这一代,大哥、二嫂、三嫂、一个堂哥、一个堂妹,加上我,一共有6个老师。如今,他们五人都退了,只有我还坚守在岗位上。父亲对教育的观念影响了我们这一代,我们也要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影响我们的下一代,将杨家人对教育的情感、热爱传递下去。”杨红旗如是说。

    杨家第三代14人当教师

    第四代随时接棒

    “当老师都喜欢桃李满天下,而我们家更是能用桃李满家族来形容。”采访中,杨家的第三代、杨清洲的二女儿杨巧峰笑着说。

    在祖辈、父辈两代6位教师的感染带动下,杨家的第三代教师队伍更加壮大:杨清洲3个女儿杨喜萍、杨巧峰、杨林娜,及侄儿、侄女、女婿总计14人成为教师。不仅如此,大家基本都秉承祖辈、父辈的教育观念,扎根农村,奋战在乡镇中小学的一线。

    “2011年的时候,陵头镇一中有十几个教师都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学校开会的时候,仔细一看,要么是哥哥姐姐,要么是弟弟妹妹。我辈分最高,平时他们都喊‘叔’,结果学校其他年轻老师也跟着喊‘叔’了。”谈到这一细节,杨红旗哈哈大笑。

    和大人们的开心相比,杨家的小孩子们就不开心了。

    “小孩子都喜欢过年,因为放假了,可以开心玩耍了,但我们家不一样。”采访中,杨红旗的二儿子、今年刚上小学六年级的杨明林说起了另外一件趣事,“别人家团聚都是吃饭、说话,热热闹闹的,我们家一团聚,一屋子大部分都是老师。这个问你数学怎么样,那个考你语文,还没缓过来劲,又出来一个叔叔或阿姨提问英语……”

    9月8日采访当天下午,恰好赶上杨清洲的大女儿——小学美术老师杨喜萍为孩子们上网课。半个小时的课程结束后,杨喜萍也打开了话匣子。

    “爷爷是老师,爸爸叔叔是老师,婶婶们是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那种影响是渗透到骨子里的。于是,顺理成章的,我毕业后也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而且在农村一线。二十多年了,也有过很多机会去市里的学校,但还是放弃了,农村的孩子们更需要我们。”杨喜萍说。

    “现在是大三,现在正准备考教师资格证。”杨清洲外孙女陈佳凝在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中说,她目前在武汉一所大学学美术,也有意愿成为一名教师。而杨清洲还告诉记者,他的几个正上大学的外孙,都准备在毕业前拿到教师资格证,有望成为家庭的第四代教师。

    “教育不仅是父亲的理想,也是我们的理想。农村教育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希望通过我们及后辈们的努力,增加孩子们的知识,让他们有机会走出大山,进入更广阔的天地。”杨清洲如是说。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