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科大附中:一所省级示范高中的课改突围

来源: 2015年05月08日

探寻洛阳“课改第一校”的成功密码(上)

【编者按】

改变,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洛阳,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原东方高中,1957年建校,一所迄今已将至60年历史的学校,正是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勇于推陈出新,“改”字上做好文章,才收获了今天的成功。

2014年,洛阳市区课改表率、业务排名第一;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年的高考平均增长率为洛阳市区第一;2014年洛阳市教育局对各高中进行的教育教学目标考核中,东方高中以总分910分(满分1000分)的成绩位居市区高中榜首……

在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的新课改之路上,新的理念为课堂教与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课堂变得“高参与、高活力、高效率”,使学生“会学了、学会了、成长了”,使教师“进步了、提升了、幸福了”。

这是一次艰难的探索,更是一次成功的“改”变。通过东方今报记者的视角,我们试图为您探寻这所洛阳“课改第一校”背后成功的密码,并分为上、下篇为您细致解读。今天,请看上篇。

▶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却很少有人想改造自己。在教育教学创新之路上,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河科大附中”)则是后者。这所拥有58年建校史的省级示范性高中,并未满足已有的辉煌成绩,3年来砥砺前行,通过“课改”再突围而赢得点赞一片。□东方今报记者王丹/文李新华/图

课改第一校非“一日之寒”

今年1月27日至28日,在洛阳市教育局主办的“校长讲校”活动中,来自洛阳市中小学的50多名校长齐聚一堂,以“谈谈我校的课改”为主题,畅谈本校在推进课改过程中的举措以及进展情况,以演讲比赛的方式分享自己学校推进课改的经验。

日常教学中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推进课改?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巧妙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怎样向课改做得好的学校借鉴经验……最终,在洛阳全市高中组比赛中,河科大附中校长赵永荣获第一名。

其实,这些成绩并非“一日之寒”。

赵永直言,眼下学校有两个正事,一个是高考,另一个就是课改。课改能否持续且更好地推行,与一校之长的决心有很大关系。在河科大附中的高中工作会上,赵永发言的题目就是“学习的问题在哪里、学校的出路在哪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老师教学过程行为方式的改变,如何积极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具体而言,这些就是要做的。

2012年10月,河科大附中正式启动课程改革模式,一直到现在。两年多来,课改过程中问题多有出现,一些家长甚至质疑,学校是不是在拿孩子在当“试验品”。

课改一定要符合学习规律,符合教学规律,且必须保证2014年高考成绩要考好,这是河科大附中所基于的出发点。事实证明,河科大附中的课改不但取得了成功,2014年的高考成绩也让人眼前一亮。用赵永的话说,是“几年来高考最好的一次”。这一点,从学校的招生过程中、家长口碑相传中也得到了印证——课改成效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教学突围是为了更好提升

“上课就是拿个课本认真听就行了,老师说的记下了就是好学生。但师生都很累,效率也不高,老师拖堂,生怕哪点漏了,但真正反应到高考的成绩上并没有明显的提升。”赵永坦言,以前一直在追求老师讲得好,才能吸引学生爱学习。但最终考试的是学生,具体仍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要转变由“教”为主到“学”为主。

问题在哪里,提升的空间在哪里,改变的手术刀也就指向哪里。

课堂,是学校生产力的核心。赵永直言,对于很多学校来说,正是因为课堂这种核心的位置,带来了课堂教学中的急功近利。继而引发老师的满堂灌、赶进度、一言堂等现象,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剩下被动“听”的权利。

欲速则不达,在看似“快”的背后,是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知半解、半生不熟、似是而非;从长期来说,学习主体的缺席造成的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失、眼界的狭窄、学科精神的被忽略、学生创新精神的被压制,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课堂,既可能成为助力学生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阵地,也可能是浪费学生时间、阻碍学生发展的致命因素。

河科大附中的课堂改革,始于对自身课堂教学问题的思考。2012年,在该校教学工作会议上,该校对当年的高考和起始年级的高一质检进行了深入和冷静的分析,分析让这所学校最终把目光聚焦到了课堂,提出了“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外要效益”。

“深入的自我剖析让我们明确,课改不是跟风,不是模仿,课改是一种需要。”赵永说,改,就是改问题,没有对自身问题的深刻反省,课改也就无从谈起。

走出去遍寻“他山之石”

怎么改,往哪方面改?这是赵永等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2年10月,河科大附中部分骨干教师参加了洛阳市高中在栾川的现场会以后,当时触动很大。栾川高中过去是县级高中,2009年启动课改,到2012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升学率得到很大提升,而这所学校则是借鉴了南阳西峡一高的课改做法。

学习归来,河科大附中坚定了要课改的思路,2012年10月,课改正式开始。

在赵永看来,这几年对学习真正的感悟、真正的本质是源于内心的自觉。“想学,学生愿意做好这件事,而不是老师逼他的。课堂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主动愿意质疑,愿意探究。不是停留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本质是学生自主主动学习”。

这,正是河科大附中课改的出发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2012年开始,一直到2014年,河科大附中派出教师、教研组长去许多学校学习课改经验“可以说中国的大江南北,凡是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有影响力的学校,我们几乎都走到了。”赵永说。

特别是河南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南阳西峡一高,赵永本人至少去了三次,带着教师去现场观摩对方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他看来,西峡一高可以说创造了高考的奇迹,而这些成绩的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作为县区高中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这也是河科大附中前去一探究竟的背后原因。

“大的教育环境我们改变不了,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赵永坦言,改变自己说白了就是改变课堂,就是转变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就是把学生学习的潜能和自觉性激发出来。

学习归来,河科大附中的课改将如何落地生根?如何破茧化蝶?

敬请关注5月13日下篇报道:《58年名校蝶变新生“改”字定格幸福教育》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