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洛阳“课改第一校”的成功密码

来源: 2015年05月13日

老师们在集体备课中,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讨论,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013年寒假期间,河科大附中将教师集中起来,先从学习课程标准开始组织所有教师去学习和讨论,并制定出每个章节的学习目标。此外,通过联系教育部所属的课程研究中心,在开学后请课程研究员、北京大学的博士来讲课,计划在学校持续辅导一年多。

同时,一改之前的教研模式,通过集体教研,集大家的智慧制定好课程教学安排,有存在的问题尽量都预设好。一改之前的学生学习方式,学生探究是很重要的环节,小组建设中每个人发挥作用,置身其中并追求更大提升。一改之前的作业布置方式,这就是作业系统的开发。

“现在很多孩子厌学,厌学就是厌作业,做不完的作业。很多孩子不愿意学习,一说开运动会、上体育课就眉飞色舞。因为没作业,只管玩。”校长赵永说,其实,做不完的作业习题中有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开发作业系统是本学期该校要突破的,将开发学校自己的作业本,因为高考的时候因解题不规范因此失分,教训很多。让教师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什么样的作业对学生是有效的,这才符合认知规律。

以前,学生的学习结果都是老师告诉学生,现在,则转变为学生首先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由老师进行讲解点评指导。什么叫学生学会了?就是学生能够把知识讲会才是真正的会,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的舞台。

112教学管理系统的“蝴蝶效应”

对于一所学校的课改来说,需要明晰的大思路,需要明确的改革方向,还需要坚定不移的落实。为把学校的课改理念落到实处,河科大附中在课改中探索形成了“112教学管理系统”作为课改的保障措施,即以一单一本两案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系统。

一单,即学习单的制作。学习单作为课堂教学的抓手,作为学生学习的线路图,是课堂质量的生命线,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为落实学习单的制作,确立了集体备课制度。

一本,即正题本,端正对的,纠正错的。正题本的推行,是为落实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意识和彻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后续的发展中,该校又开发了“二G”作业本,即规范化、个性化,以此落实教师对学生个体问题的研究。

和学生的“两本”相对的是教师的两案,教研案和错题研究案。教研案落实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错题研究案落实教师对学生未能解决的问题的关注。

赵永表示,没有点滴的落实,课改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梦里行了千万里,醒来还在枕上。只有点滴的落实才能有课改的推动,只有点滴的改变才有课堂的大改变。

课改意味着教师的终身学习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毕业往往意味着学习的终止。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让他们往往关注对学生的教育,却忽略了自我的教育。但课堂教学的改变,让教师的学习变得比以往更为迫切。

名校观摩、专家讲座、自我研修,在课改两年多的时间里,河科大附中做得最多的,就是教师的学习和培训。《课改特刊》作为该校教师自我研修的刊物,《日出东方》作为学生的阅读刊物,都伴随着师生的成长,也见证了这所学校发展的历程。

课改,把学校彻底变成了学习的场所,只有教师成为优秀的学习者,学生才能成为更好的学习者。在赵永看来,当老师成为“学生”时,“师”也就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榜样和示范作用也让学生突破以往惯性式的学习,尝试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有了真正的内涵,才将成长落到了实处,学校的持续发展才有了不竭的动力,才有了今天超越昨天的可能。

赵永认为,教师成为学生,学生成为老师,这是课改中人的改变,也是高于一切的改变。课改,本就是通过课堂的改变去实现人的改变。

课改一直在路上要不断创新和超越自我

课改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老师改变多年熟悉的教学方式,去尝试教学更有效的新的可能。对于学校来说,更需要新的思路,去不断推动这种可能,并为这种可能提供保障。

在河科大附中课改的历程中,从课堂模式的探索,到课堂模式保障体系的实施,到学习单质量的提升活动,到课堂提升活动,到课改班级提升活动,无一不是新的尝试和探索。

“没有了创新,课改就不能称为课改,发展也就处于停滞状态。课改最大的难度在于,它永远处在动态状态,你必须去探求教育背后的规律,思考如何改进。”赵永直言,课改没有最好,只有如何更好。

从2012年到2015年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河科大附中所走的只是课改的初级阶段,即实现用教研的合力去改变课堂、提升课堂。目前,该校的课改进入第二阶段,就是学科的提升和作业系统的建设。

赵永说,相比第一阶段课改的轰轰烈烈来说,这一阶段的工作无声而又艰巨。“我们见到很多课改学校,在热闹一阵之后沉寂下去,以为课改已经大功告成,却不知常常是这种心态终结了课改。当课改成为一种常规,便以为是一种危险和结束的到来。”

如果说,在课改的初期阶段,河科大附中需要激情,那么,在课改深入之后,更需要一种坚持、不断创新、不断自我超越的勇气。在赵永看来,这才是课改对于每个学校的真正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永远是未完成时。

坚持课改才能定格“幸福教育”

“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这是教育的光荣和梦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永漷在他的《有效教学》前言里这样写道。

正是怀着这样的光荣和梦想,河科大附中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课改之路。

从2012年至2015年,课改两年多的时间,对河科大附中来说,改变和突破交织,挑战和创新同行,演绎了一所学校的奋进和发展之歌。

所谓课改,就是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课改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

正如河科大附中课改的出发点,其实质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

“课改,让学校找到了发展的主题,找到了提升的方向。”赵永坦言,该校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改变的过程很难,但贵在创新和坚持。创新和坚持很难,但唯有此才能踏步飞跃。开弓没有回头箭,课改的目的就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任,让老师有职业幸福感。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