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工学院:创新让这所大学永葆青春

来源: 2015年06月25日

学生获得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斯维尔杯BIM软件建筑信息模型大赛”五个大奖

▶人们常说,60年一个甲子,过了一个甲子,重新开始征程。对于创建于1955年的中原工学院来说,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以工为主,工、管、文、艺、理、经、法、哲、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内骨干大学。

▶如今,花甲之年的它,具有锐意改革的决心、创新发展的实践、内涵丰富的文化气质,正掀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篇章,正在以国际化的眼光和世界沟通。

▶是什么让这样一所学校如此青春,生机勃勃?在与学校老师、学生的交流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创新”,是这所学校的师生提得最多的词;“创新”,是这所学校保持青春的秘诀。□东方今报记者张静

教学:“慕课”、线上线下教育创新学习方式

临近期末,会计学2014级学生郑萌这学期修的“尔雅通识课”《人际关系学》,课程相关测试她早已通过,2学分已经拿到。

郑萌说的“尔雅通识课”,是中原工学院几年前就引进的“慕课”。名师名家在线授课,线上进行测试,学生通过测试后,就可以拿到学分。本学期全校有9000多名学生选课,反响很好。

不光是把外面的“慕课”引进来,更要打造自己的“慕课”资源,中原工学院以“慕课”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2014年,计算机学院率先将“慕课”教学理念应用到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中,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慕课”建设已经完成。课程秉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理念,以“慕课”教学为“辅”,课堂教学为“主”。

“有了线上课程,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郑萌说,上课的时候,主要是向老师请教问题。“混合式教学对于老师来说,压力更大了。”参与计算机课程“慕课”开发的高丽平老师有着亲身体会,这种教学方式,“倒逼”教师更加努力提升自己,才能和线上教育争阵地。

“‘慕课’大潮来了,必然带来冲击,作为教师,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必须想方设法改进教学。”该校计算机学院院长郑秋生如是说。

不光是计算机课程,现在全校都在开发在线课程。今年3月,中原工学院成立了以俞海洛院长为组长的“慕课”教学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引进基于“慕课”在线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学校优质课程资源。“力争到2015年年底,全校各学院至少建成一门基于‘慕课’教学理念的MOOCs、SPOC、翻转课堂等形式的校内开放在线课程”。

科研:地方高校敢争国家级项目

两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一所地方高校,取得国家级奖励的秘诀是什么?显然,这也与“创新”分不开。

对于大学来说,高水平的、特色鲜明的科技项目和科研成果是一所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原工学院始终坚持服务行业和社会需求,瞄准学科和专业前沿,厚积薄发,众志成城,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继2011年在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方面取得突破后,2014年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高效能棉纺精梳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攻克了棉纺精梳机及其成套设备设计中“高速、高效和高原棉适应性”难题,实现了高效节能成套精梳设备在生产纺纱速度、工艺性能及传动方式上的三大突破,打破了外国对精梳技术的垄断,有力推动了我国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

2012年,在新时期的国家高端创新体系——“2011协同创新计划”评选中,该校党委书记崔世忠教授主持申报的“纺织服装产业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建设。这也是首批入选的高校中,唯一以“学院”为名的。2013年,“金刚石高效精密锯切工具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批建设。

据统计,近七年来,该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主持及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项,承担省重大公益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69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83件;正式发行标准19个。

科技园区:为学生搭建好创新创业平台

最近,中原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大三学生贾磊很忙。6月6日,在第12届全国挑战杯大赛河南省决赛中,他和几个小伙伴的作品“可穿戴智能心电监控系统”获得了河南省一等奖,10月份,他们将代表河南省赴广州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他们这款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可穿戴式的7×24小时心电监控系统,2014年就获得了河南省创业扶持项目支持。

孵化出这个项目产品的,是位于新郑龙湖的中原工学院新校区西侧的中原工学院科技园区,这是我省唯一由高校自主建设的高校科技园区。目前,园区已经陆续有10余个项目入驻,其主要“技术”都是由该校的老师和学生研发出来的。

对学生来说,大学科技园不仅是实习和研究基地,他们也可参与到企业的研发活动中。对于想要创业的学生来说,这里有一系列免费优惠政策。

“科技园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场地,还帮助他们争取创业扶持资金。”贾磊他们的指导老师赵惠杰介绍说,平时,科技园还把各类专家“请进来”给创业的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并带他们“走出去”考察。

在这个科技园区,不仅有孵化器,给师生的项目免费提供场地,帮助他们研发出产品,还有产业加速器,帮助他们把产品推向市场,真正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

校园文化:让中工精神内化为每一个学生的气质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校徽是大学形象标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学校的文化传统、办学理念、精神风貌与人文内涵,彰显了学校的个性和特色。

今年5月26日,60岁的中原工学院正式发布新校徽。新校徽标志以“鼎”为原型进行创作,整个标志力求通过“国之重器——鼎”传达文脉深厚的中原文化气息,同时体现出该校作为大学的深厚文化学养以及身处中原地区所应具有的文化面貌。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学校,中工汇集了工科的严谨、理科的缜密、文科的写意、艺术的浪漫。58个学生社团、持续七年的全校读书节、充满创意的手工布艺作品展、“五四”创新嘉年华、阳光体育运动……打造了具有中原工学院独特气质和内涵的校园文化。

“来到学校后,发现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各种社团满足你发展个人爱好。”来自河北的学生陈晨说。

不光是校内活动丰富,学校还很注重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自2004年开始,中原工学院与曼彻斯特大学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了我省高校与国外一流名校合作办学的先河。目前,中原工学院已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韩国、瑞典等国家与地区的近50所高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

不光是让学生和老师走出去,还让他们把国外先进的理念带回来,并通过各种形式与国内外进行合作、交流,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开阔师生视野。学校先后与22个国家(地区)的55所高校、科研机构签署合作交流协议,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项目近20个,派出交流生360多名,培训交流教师近60人次。

严谨求实的校园风气,锐意改革的创新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断拓展的国际视野……逐渐凝结成每一个中工人的精神气质。

诚如中原工学院党委书记崔世忠所说:“建校六十年来,学校几经风雨。在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全校师生都能够精诚团结,砥砺前进,筑就了‘博学弘德、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品格,进而凝练成经久传承和践行的校训。”

人生走过60年,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处世更加平稳。一所大学,走过了60年,有了深厚的积淀,更加厚重。今天,中原工学院厚积薄发,创新发展,正在掀开学校发展的新篇章,创造新的历史辉煌。s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