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受助走上慈善路 焦作农妇13年捐130余万

来源: 2018年11月13日

 

    每天中午,杨应芬(左)都亲自为慈爱堂的孤寡老人盛饭

 

    她是一名平凡的农村妇女,但在她身上却有着不平凡的事迹。2006年,她与慈善结缘后一发不可收,在这条路上坚持了13年,通过慈善+扶贫的模式,她独自创业,帮助近百户贫困户成功脱贫。

    她先后获得焦作市志愿服务市长奖“十佳志愿者”、“中国好人榜”、焦作市“十大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获得博爱县年度“慈善之星”称号,今年9月获得第十届“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荣誉称号。她就是焦作市博爱县屠王大骨头总经理杨应芬。□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李国营 见习记者 耿彩霞/文图

 

    身世坎坷 好心人垫付医药费种下爱心种子

 

    近日,记者在博爱县屠王村见到了杨应芬。据杨应芬介绍,她自幼家境贫寒,母亲精神失常,童年是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度过的。

    1997年,杨应芬在村口开了一个小饭店,2000年发生婚变,导致外债累累,饭店被迫关门。当时她独自带着孩子,背着一身债务,又发现自己怀了身孕。在医院做剖宫产手术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幸好有一对朋友夫妇好心垫付了医药费,还照顾了她一个星期。这给了她极大的温暖,并为她以后的爱心奉献播下了种子。

    “要生存,先把泪擦干!”在家人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下,杨应芬的小饭店又重新开业了。杨应芬承受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痛苦,更激发了她努力创业的强烈欲望。如今,博爱屠王大骨头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名吃。

 

    勇敢创业 带领农村贫困妇女就业

 

    杨应芬是农村妇女出身,深知农村妇女的难处。在开饭店招收服务员时,便首先考虑家庭困难的农村妇女,帮助她们脱贫。屠王村村民王迎喜就是其中一个。

    早年,王迎喜的丈夫不幸车祸身亡,只剩下孤儿寡妇艰难度日。她家里只有三间土坯房,一下雨屋子就漏水,大家帮她盖起了新房,杨应芬为她垫付了门窗钱以及其孩子的学费,还安排她到自己开的饭店工作,解决了她的生活问题。如今王迎喜家不仅脱了贫,日子越过越好,孩子也考上了大学,王迎喜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海燕是屠王村的一名农村妇女,丈夫在外打工时意外身亡,她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十分艰难。杨应芬得知她的情况后,立刻去家里了解情况,并把她安排到饭店工作。

    据了解,屠王大骨头饭店的30名服务员都是贫困家庭妇女。杨应芬的17家加盟店也都以安排农村困难妇女为主,目前共安排就业500多人。

    此外,杨应芬在博爱县新世纪商场设立了一个爱心慈善专柜,以经营床上用品为主,所卖的床上用品均由博爱县贫困家庭妇女加工。而没有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特困群众,杨应芬则送给他们金卡,可以在爱心慈善专柜免费领取床上用品。

 

    奉献爱心 投资30万建“慈爱堂”为孤寡老人提供午餐

 

    杨应芬说:“我对老人的关注度更长久更深入,因为这是一群没有机会的群体。”

    由于母亲无人照顾,杨应芬把母亲送到了敬老院。去敬老院看望母亲时,看到还有很多身患疾病无依无靠的老人,杨应芬就觉得有责任去帮助他们。每次去敬老院,杨应芬都为每位老人捎去一份礼物;她还为全县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每人购买一身棉衣、棉鞋,让他们温暖过冬。

    2016年春,杨应芬本想给购置一部私家车,但看到多数孤寡老人独自在家没人照顾,甚至连顿饭都吃不上,就放弃了购车计划,决定投资“慈爱堂”,长期为邻近的贫困老人免费提供午餐。杨应芬花5万元分两次租下两块地,投资26万元新盖四间两层楼房,名为“慈爱堂”,目前已经有30名贫困老人免费就餐。

 

    痴迷助学

    13年资助30名贫困学子

 

    杨应芬说:“当孩子们遭遇生活的苦难,他们青春的容颜和茫茫的等待,让我必须站出来。”

    杨应芬作为一名农村妇女,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对知识的推崇和敬畏,让她在救助贫困儿童、贫困学生的路上越走越“痴迷”。

    2016年底,杨应芬收养了一名遭遇不幸的山区女孩,为使孩子从阴影中走出来,为她改名叫小花,并把她带在身边,不仅安排她住在“慈爱堂”二楼的“儿童之家”,还为其安排学校。每周放学后,杨应芬准时到学校接小花“回家”。杨应芬说:“当孩子叫我妈妈的时候,我感到温暖和满足,感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有人给杨应芬算过一笔账,仅资助贫困学生一项,一年便花费近6万元。听说哪里有孩子家庭不幸、遭遇重病或急需帮助,杨应芬抬腿就走,总是把最贴心、最实际的温暖以最快的速度送达。13年来,杨应芬共资助贫困儿童、学生30余人,支出已高达几十万元。

 

    大爱无疆

    用17万购房款帮助癌症村民

 

    博爱县月山镇后庄西村村民司某患癌症,手术费用巨大,杨应芬为他四处筹借。在缺口比较大的情况下,她将刚为孩子攒下的17万元购房款拿了出来,随后又为司某的两个孩子筹备一年的生活费和学费共计七千余元。

    忙碌的杨应芬从来不玩朋友圈,就是喜欢点“轻松筹”,杨应芬通过这个渠道“雪中送炭”的次数难以统计。2015年秋,柏山镇的大学生璩某检查出恶性脑瘤,三次开颅,杨应芬四处活动为他筹集善款,但璩某最终离世,事后,杨应芬去他家里探望其双亲,并送去1000元现金;2016年8月,在双汇集团打工的屠王村青年杨小柱身患白血病,杨应芬积极为他筹款,并个人出资1万元,为这个不幸的家庭送去温暖。

 

    爱心汇聚

    一人善举带动一个近500人的团队

 

    杨应芬说:“我的力量有限,无论金钱还是精力。坚持13年的付出,最大的收获不是让多少人受益,而是让多少人参与了进来。”

    一个将近500人的团队——博爱县慈爱义工学会,这些人自发地来到杨应芬身边,以她为核心服务社会,他们有严格的财务制度、捐助制度,有“无价”的人力、车队随时等待“爱心”调遣,有不断新增的受助者,有不断脱贫的“新生者”,有实力雄厚的企业家,有“位高权重”的领导者,也有还能尽微薄之力的“弱者”。

    13年来,杨应芬向社会捐助累计达130余万元。说起打算,杨应芬说,他们种植的绿豆、小米都是纯天然的,加工成面粉后,深受顾客欢迎。下一步想投资一个面粉加工厂,将绿色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也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彻底脱贫。

    “受人滴水之恩,就要用一桶油来回报社会。”杨应芬最大的愿望就是继续努力创业,将来能够自己开一个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敬老院,把那些贫困的、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免费供养起来,让他们安享晚年。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