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豫北“古民居样板” 走进张家大院 品味善文化

来源: 2015年12月17日

▶坐落在山城区鹿楼乡的肥泉村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该村历经400年风雨的张家大院被誉为“古民居样板”。由张家十一世张自省从清朝乾隆年间盖起第一座房子,到十八代张士成时,已经发展到五座三进门、五进门的院落。张家大院旧主张士成乐善好施,曾于1942年闹饥荒的时候,借粮救济上万饥民,也曾倾尽家产支援八路军,“张大善人”的美誉流传至今。

▶近日,记者一行慕名而至肥泉村,探访这座豫北古民居标本。

□东方今报记者张学军通讯员孙晓永

建筑规模宏大昔日主人地位显赫

700多口人的肥泉村位于太行山脚下,三面环山,西傍太行山鸡冠山峰,南有凤凰岭与之相望。立于南部凤凰岭,往北举目远眺,可看到环村而绵延的太行山山顶隆起的9个土包,坡缓而无峰,这一奇观称之为“九山不露头”。

传说,曾有一眼喷涌不息的泉水,故名肥泉村,古为殷纣王饲鹿狩猎之处。

虽离城区不远,但要穿过村巷、乡间小路才能到达。走进肥泉村,沿着一条村道缓步向上便可看到张家大院。

走进张家大院,朴实、厚重、牢固、典雅的明清建筑风格,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在建筑学方面的体现和传承。

大院整体建筑为四合院,共38栋189间,总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整体分东西四纵排列,均为砖木结构,以山石做墙基,青砖立墙,青石铺地。高楼有垛口,院与院有夹角门道,地下有地道,临街有炮楼,可谓院套院、院通院。院内布局均衡对称,具有典型的儒家文化特色,院落之间由两个“三门相照”和一个“五门相照”遥相呼应,如此宏大的建筑规模和格局显示了主人曾经的显赫地位。

推开西院过堂的大门,穿过青砖砌成的影壁,3栋民国时期的建筑坐落有序。其中,东边的厢房是两层平房。据张氏家族后人介绍,厢房是张家聘请的老师居住的地方,正房是主人款待宾客的会客厅,正房后小院内的房屋是让客人留宿休息的地方。

张家大院的主院位于西院东侧,为“五门相照”。走进门楼的两个拱形门是个小院,再穿过一道门,便是主人居住的院落,中间为5间瓦房,东西为两个厢房。再往里走,也是同样布局的3栋房屋,但均为两层楼房,且门上都有石雕门匾,其中正房的门匾上刻着“耕读传家”四个大字。据匾额右下角所刻的建造时间显示,东厢房为清朝道光年间建造,西厢房和正房为清朝同治年间建造。

“从门楼到最后面的正房,共有5道门,且门门相照,所以叫‘五门相照’,过去只有大户人家才有实力建造这样的建筑。”张氏家族后人说。

主院东侧的院落建造时间更早。据介绍,这边的瓦房均为明朝所建,是张氏起家之处。在院子的南边还建有炮楼、枪械库等建筑,两层高的房屋有多个窗户和防御工事,以便站岗放哨或用于存放枪械。此院的后面和东边还有两个庭院,建筑风格与主院类似。

张士成借粮赈灾被誉“张大善人”

高墙古朴、窄巷深幽,长满青苔的青石道曲折回环,置身张家大院,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长廊,品味着岁月的幽远和沧桑。

据张氏家族后人介绍,张氏先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在肥泉建村。曾在山西做皮货、食盐生意,发财后便回乡买田置地,开始建造张家大院,到张士成掌家时资产丰厚,并在山西、河北开有商号。

提到张士成,方圆百里人人皆知,他的善名广泛流传,被誉为“张大善人”。《张氏家谱》里记载了1942年其借粮救济饥民的善举:“1942年大旱,贫苦农民无以充饥,士成借粮赊饭达半年之久,救活了大批饥民,被誉为大善人。”

如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情景。1942年,河南大旱,大量来自豫南、豫西、豫东的灾民路过肥泉。张士成决定开仓赈灾,在自家门口支起大锅,熬粥赈灾一连数月,昼夜不停,肥泉张家大院施粥的消息传得很快,越来越多的灾民拥来,直至家中6个粮仓的粮食全部被吃光后,他又靠自己的名望,亲自向周围有余粮的地主用粮赈灾,又买了500辆牛车的粮食继续施舍灾民,从张氏家族后人口中得知,那几年,张士成救济的灾民不下万人。

为救灾民,张士成还自学中医,在家开了诊所,常常免费为乡亲们治病。直到解放后,年逾70岁的张士成依然在行医坐诊,在鹿楼为大家看病。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他多次资助共产党、八路军。抗战时期、解放前夕,刘邓大军行军至此,张士成刨开院子里的暗室,拿出积攒几代的财富捐献给八路军、刘邓大军买枪购炮,挖出来的金条等财宝整整装满了4个大水缸,一时名扬乡里。

因此,解放后,当地政府和肥泉村的乡亲们并没有为难张士成,而是加以优待和保护,作为张大善人行善的见证,张家大院才有幸保存至今。

后人发扬“张善人”精神踊跃保护古民居

张家大院和张大善人的乐善好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善文化”,也影响着肥泉的张姓后人。所以,现在肥泉村民依旧淳朴而善良,他们的血液中流传着善良的基因。

随着肥泉张家大院的保护开发,肥泉村渐渐名声远扬,如今,肥泉村的村民们对张家大院的保护和开发热情很高,积极献言建策,他们表示,一定要保护好老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

张家大院和肥泉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十分珍贵,为此村里专门组建了“旅游开发股份公司”。据了解,村里多次组织外出考察,围绕张家大院,准备打造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古村落、古民居样板”,并与山城区文化部门紧密联系,对张家大院的保护开发进行细节上的研究,对肥泉村的历史、张家大院的来历、流传的传说故事、民俗民风等挖掘整理,形成一套详实的资料。

“肥泉村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保留了完好的古民居,还流传了良好风尚,是个有独特‘乡村文化’的村落。传承、保护、开发肥泉的古村落、古民居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希望把肥泉村的善孝风尚发扬光大。”山城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局长赵海涛表示。张家大院既有回廊建筑的特色,又有高低交错、虚实对比的艺术特点,也反映了历史发展过程,是研究豫北明清古建筑的典范实例。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