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波:粮食增产靠科学 提高收入要靠智慧

来源: 2016年01月22日

农业变“智慧” 质量产量双丰收

记者:长期以来,人们对伊川的印象就是工业很发达,似乎农业大县的地位受到了忽视,伊川的农业发展的怎么样?

李剑波:伊川是洛阳4个粮食核心区之一,有85万亩耕地,今年粮食产量创了十二五期间的新高,2013年还获得了农业部粮食生产先进县的称号。这几年在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上,走出了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子。

记者:农业怎么变“智慧”?

李剑波:这几年伊川农业科技含量很高,我们就以此搞智慧农业,即以科技为支撑,走出了一条农业农场化、农场工厂化、农业工业化的新型农业之路。稳定粮食产量靠科学种田,提高收入就要靠智能化。

记者: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是什么样?

李剑波:比如伊川的温棚蔬菜种植,蔬菜种上后,可以通过系统自动控温、控光、控湿,就像进入生产车间一样。老板就算在外地出差,打开手机就能了解大棚里温度、湿度,如果湿度不够,点下手机设施会自动喷水,光线不足,点一下大棚外面的覆盖物就会自动卷起来,非常智能。

记者:智慧农业似乎投入很大,会不会入不敷出?

李剑波:伊川是“一山二川七分岭”,自然条件不如孟津、偃师等地,全县只有23万亩耕地可以灌溉,其他的基本是“望天收”,我们必须选一条有特色的路子去走。智慧农业科技含量高,的确要有高投入,但高投入带来的也是高产量、高收益,投入和收益是匹配的,我们希望一旦搞什么项目,起步一定要高。

▶伊川县是工业大县,也是农业大县,近年来,伊川县农业人利用这两个优势,走出了一条智慧农业发展之路,不仅让农产品有了产量,更有了质量。智慧农业究竟是什么样?如何利用智慧农业让农民增收?来听听伊川县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剑波怎么说。

□东方今报记者程慧娟通讯员王万超/文图

科技下乡培育新型农民

记者:高科技含量的智慧农业,自然要求经营者和农民也要懂科技,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剑波:这几年我们搞了很多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扶助项目,把全局100多名中高级技术职称技术骨干组织起来,包村包户开展科技培训和帮扶。2014年开始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对全县种植规模比较大、经营水平比较高的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村能人中选拔一批人培训,让他们起到带动作用。

记者:智慧农业能不能在传统作物种植方面推广?

李剑波:其实目前传统作物选择良种种植,因地制宜进行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就是智慧农业的一种体现。每年都搞测土配方项目,对土壤进行分析,缺什么就补什么。搞农业的企业,重视科技管理就能生存下去,不重视就无法发展。

记者:智慧农业靠人工去调温、调肥,会不会影响农产品安全?

李剑波:智慧农业只是用科技的手段去影响作物的生长环境,而不是转基因产品,农产品所含的各种元素不会调整,人工控制生长只会让农产品外形更标准,产量更大,口感更好。

培育品牌更要保护品牌

记者:工厂化生产使产量上去了,滞销怎么办?

李剑波:以前确实遭遇过滞销,2012年时辣椒丰收,但价格很低,很多农户赔钱在卖,县里及时给予种植户一定补偿。萝卜、西瓜滞销,县里各部门都帮忙销售,但滞销只是偶然事件,都会用以奖代补的方式保证种植户的利益。

目前的智慧农业主要在温棚种植、食用菌种植上开展,企业大多利用网络销售,订单化生产,每天产量十几吨的杏鲍菇,通过网络订货发往北京、上海等地。搞智慧农业也要有智慧的销售方式。

记者:这是不是意味着发展智慧农业要培育农业品牌?

李剑波:现在伊川小米、马庄平菇已经获得了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伊川的小米非常出名,以前种谷子,农民最怕间苗,我们和一个制种企业研究品种改良,成功后已经推广大面积种植。谷子出苗后,打上配合研制的药物,就能自动间苗。成熟后,以前要靠人工一个个把谷子剪下来,现在用谷子收割机收,很方便。前几年谷子种植面积不到3万亩,去年种了13万亩,根据销售情况,再种30万亩都不愁卖。

培育品牌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品牌,前年天旱,谷子减产,有些企业从内蒙古拉回小米冒充伊川小米。我把几家加工企业叫到一起开会,强调宁愿市场上没有伊川小米,也不能卖外地的,那是砸自己牌子。企业还联合成立了伊川县米业协会,进行行业自律。

记者:未来伊川农业发展有什么打算?

李剑波:还是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走智慧农业发展的路子,打造一些高端精品的智慧农业示范企业,虽然目前尚处探索阶段,但要标准要求,促进伊川的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