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粉条制作工艺让漯河四村村民腰包鼓起来

来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年01月20日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徐先友

    见习记者 孙晓永 

    通讯员 黄卫民/文图

    左手端着铁漏瓢,右手握拳不停地捶打着漏瓢里的粉芡……昨天上午,在漯河市临颍县固厢乡四村手工制作粉条的现场,伴随着村民郭涛林有节奏的捶瓢声,漏出的粉条均匀地落入开水锅里!一满盆红薯粉芡经过揣糊、捶瓢、拉粉等一整套工序,一条条颜色略微偏黄的纯正红薯粉条出锅而成。

    四村位于临颍县城北2公里,1600余口人,耕地面积1544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基于红薯的大面积种植,四村制作红薯粉条由来已久,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手工制作粉条费时费力,要经过制芡糊、合粉揣揉、漏丝成型、煮粉糊化、冷却捞粉、冷凝、冷冻、水洗解冻、干燥等诸多工艺。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揣糊是制作粉条的第一个工序,也是最累的一道工序。由于一盆面有上百斤重,且需要反复揉面,这道工序一般由体力好的年轻人负责,一直揉到软硬合适。第二道工序是捶瓢,也是最讲究手艺的一道工序,因为粉条能否粗细均匀,全由捶瓢这道工序控制。

    “四村红薯粉条使用的传统手工生产工艺,也叫做古法制粉条,制作工艺烦琐,耗时耗力,从红薯到纯手工粉条需要十多道工序。但传统产业的弊端也很明显。比如,没有合适的加工及存储环境,不能有效组织长期稳定生产;大部分粉条生产作坊无营业执照、生产许可,所产粉条只能通过线下口碑销售,无法进入商超及通过网络销售,这些都成了制约村民致富的瓶颈。”漯河市委网信办主任、机关党支部书记袁树青告诉记者,他们根据网信办派驻四村第一书记杨涧的走访、座谈、调研结果,提出“五个一”的发展战略,即“扶持一个村庄”,“探索一个模式”,“塑造一个品牌”,“讲好一个故事”,“造福一方百姓”。

    围绕这一指导思想,驻村第一书记杨涧与村“两委”班子一起,结合村内实际,制定了以粉条产业带动其他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规划,之后又通过加强基础建设、整合加工资源、加大产业投入、利用多种形式宣传,使得“四村纯手工红薯粉条”成为响当当的品牌,让更多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