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陈忠实 他是位特别可爱的“文学老汉”

来源: 2016年05月03日

4月29日7时40分左右,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原主席、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因病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享年73岁。陈忠实去世后,河南多位作家对陈忠实的去世表示哀悼,并以个人名义发去唁电,河南省作协也向陕西省作协发去了唁电。

河南省作协名誉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李佩甫,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邵丽,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著名作家乔叶等人接受东方今报记者采访时,对陈忠实先生的去世表示哀悼,并对其人做出了高度评价。□东方今报首席记者梁新慧

李佩甫

我们是老朋友,还去陕西老家看过他

提起陈忠实,就不能不提《白鹿原》,这部被称为“史诗”的小说影响了不止一代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座高峰。2012年,导演王全安曾将这部小说搬上荧幕,尽管褒贬不一,但《白鹿原》本身作为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无疑将会一代代流传下去。

陈忠实凭借《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而凭借《生命册》同样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李佩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陈忠实的人缘非常好,他俩是交往多年的老朋友。“陈忠实先生的去世,不但是陕西文学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李佩甫回忆,上世纪80年代,他在省文联下属的《莽原》杂志当编辑时,曾专门去陕西陈忠实的农村老家看望他,那时,陈忠实家刚刚盖起了三间瓦房。“他的作品自不必说,他的人缘也非常好,对我们非常热情。”李佩甫说,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们常去北京开会,因此经常见面,每一次见面,都会找个时间聊聊天,“跟他相处非常愉快”。

邵丽

陈老师对我们年轻作家很看好、很支持

省作协主席邵丽,从1999年末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仅仅用了8年的时间,就凭借小说《明惠的圣诞》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达到了文学事业的一个高峰,成长速度之快令人心生讶异。而她的长篇小说《我的生活质量》更是获奖无数,还成为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入围作品。

邵丽的成长以及在文学界取得的成就,也引起了陈忠实的关注。“陈忠实老师是河南作家的老朋友,尤其是对我们年轻一代作家很看好、很支持。”邵丽回忆,陕西作家圈里一个朋友告诉她,在陕西省作协的一次会议上,谈及“文学陕军”和“文学豫军”,陈忠实高度评价了两位河南年轻作家,一位是她,另一位是乔叶。“听了这个消息,让我深受感动。这也说明他对我们年轻一代作家的关注。”

邵丽说,陈忠实生前曾多次来过河南,对河南作家十分关注。“得知陈忠实老师去世的消息,我们都很悲痛。河南省作协向陕西省作协发去了唁电,另外,我也以个人名义发去了唁电,寄托我的哀思。”

乔叶

陈老师送给我六个字,“文学依然神圣”

和邵丽一样,乔叶也是陈忠实欣赏的河南年轻作家之一。“和邵丽主席一样,也是别人辗转告诉我,陈忠实老师对我点名表扬。我觉得,这是陈老师对我的鼓励和爱护。而在交往中,他也确确实实给了我很多鼓励、很多爱护、很多帮助。”省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乔叶说,她有缘同陈忠实见过几面,合过影,“他对我确实非常关心,知道我都写过什么东西。”

去年得知陈忠实生病的消息,乔叶非常想去西安看看他。后来也取得了联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未成行,这让乔叶十分遗憾。

在文学圈里大家都知道,陈忠实的书法作品不错。“有一次,我对陈老师说,陈老师,您能不能给我写几个字啊?他说,没问题!当时我想他不会当真,没想到一星期后就收到了他快递过来的书法作品,那幅书法作品只有六个字,文学依然神圣。”乔叶回忆。

乔叶告诉记者,“我现在还留着这幅字,前段时间收拾家的时候,我还专门拿出来,看了又看,这幅作品苍劲有力,特别能代表陈老师的品格。他总是说自己是个老汉,但我觉得他是一位特别可爱的文学老汉,也是中国文坛标志性的人物之一。”

“有一次见面,我对陈老师说,我特别喜欢您这张脸,典型的中国老人的脸,有沧桑感,有苦难感,有历史感,沟壑纵横,代表了很多中国民族的性格。听我这儿一说,他说,哎呀,我这张脸,就是一张老农民的脸。”乔叶说,陈忠实老师总是那么谦虚。

4月29日一大早,得知陈忠实去世的消息后,乔叶坦言,“心里还是非常非常难过的”。但乔叶认为,对于陈忠实老师来说,最有意义的还是他的作品,他的作品是陕西文学的高峰。

陈忠实眼中的河南人:

智慧、精明、旷达

同河南渊源颇深的陈忠实,他又是如何看待河南人呢?

今年46岁的周瑄璞,出生于漯河市临颍县,现在是陕西省文学院签约作家,著有《人丁》《夏日残梦》《我的黑夜比白天多》《疑似爱情》等多部长篇小说。去年11月,周瑄璞的长篇小说《多湾》出版。

这部小说,从构思到定稿,历经近十年。作品跨度七十余年,书写家国命运,历史风云,时代变迁,小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作者用非凡的耐心与细密,以冷静的思考,从女性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悠长而动人的家族故事。陈忠实为这本小说作序。在序言中他写道:“一部好的长篇小说,其首要的承载是语言,是审美。而长篇小说的最终追求,是对现实的思考及生命的探索。”

“作品塑造了季瓷这样一个独具魅力的‘女1号’形象,她是一位在那个时代少见的现有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掌握自己命运的女性,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她都能够做出理智的、正确的选择,使自己及后代的生活轨迹朝着她想要去的那个方向发展,使她的整个家族走出乡村,走向城市,她身上有着中国人尤其是河南人的智慧、精明与旷达,有着女性的隐忍、耐劳及细腻。”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