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像是一次新的“革命” 不断创新 新县焕新颜

来源: 2016年05月03日

【编者按】

4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金寨县考察时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4月19日晚,省长陈润儿主持召开大别山区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他表示,这一片区的脱贫,将为全省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奠定坚实基础。4月25日,省政府公布《河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19年前,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国家和省定贫困县要实现“摘帽”。我省大别山区的脱贫工作究竟是咋干的?东方今报记者深入位于大别山腹地的信阳新县,目睹了这里已经打响的脱贫攻坚战。

“党员创产业、能人创企业、群众创家业、干部创事业”,新县吴陈河镇提出的“四创”将几个村子串在了一起,这里“独一无二”的脱贫方式不仅让农产品运用了高大上的“物联网”技术,关键的是通过不断创新的脱贫方式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挣钱,能系得住乡愁。

新县人融合了江南精致细腻的生活方式与北方人爽朗大方的性格,如今,一个个创新的脱贫方法,让这里2.32万贫困人口有了无限希望。□东方今报记者肖萌/文

首席记者袁晓强/图

家门口就业

贫困户练成“师傅级”工人

地处豫南的新县,位于古老的大别山区之中,风光旖旎,群峰起伏,河溪纵横。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里以“红色首府”著称,而被留下的红色革命精神,如今“遗传”在新县人山石般坚韧的脊背上。脱贫,对于老区人民来说,就像一次新的“革命”。

4月29日一大早,新县吴陈河镇杜洼村,几十个男劳力聚集在一起,掂起泥瓦工具,甩开膀子,在村里头的工地上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他们大多是村里的贫困户,岑建钊由于身体不好,本就不能外出打工,加上家中培养出了两名大学生,这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困难了。

如今他在这些男人中算是“师傅级”的。抄平、放线、摆砖、抹泥,这些技术动作在岑建钊手里一气呵成,一天劳作能赚得100多块钱,他媳妇儿在这个工地的伙房做饭,一个月也有千百元收入。

工地是正在建造的民俗文化园,工地旁的两间新建瓦房中,陈列着数不清的老物件儿,清朝的官轿、明代的绣床、满是雕刻的木柜……这些宝贝将在不久后,配上闪亮的灯光与村中的青山绿水,展示于人。

岑垚林是这些宝贝如今的主人,2014年,在外经商的他带着这些花了自己20多年时间跑遍大江南北搜罗而得的老物件儿,回到了杜洼村。在村里建设民俗文化园,正是他的想法。

提出“四创”因村发展因人而异

面对脱贫大任,既要守住青山绿水,也得看见金山银山。回乡创业的岑垚林正是看中了家乡这山水画般的美景。如今他在杜洼村投入了上千万元,流转了近千亩土地,种花卉苗木、改造水塘、建基础设施、盖亭台楼阁……待到民俗文化园建成,一手“旅游牌”自然就打了出来。

“生态种植、休闲观光、民俗鉴赏,现在村里的贫困户基本上都在这里打工,还有48户在我这里从事着油茶、苗木种植,他们的收入自然比种地时要高得多。”岑垚林说。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杜洼村所在的吴陈河镇,提出了“四创”,即“党员创产业、能人创企业、群众创家业、干部创事业”。身为党员的岑垚林,就是“创产业”的代表。

杜洼村、阳土墩村、章墩村三个贫困村在吴陈河镇位置相连,如今“四创”又将三个村子串在了一起。

“三个村子共5000多亩土地进行了流转,根据不同特色打造不同产业。杜洼村打造起民俗旅游;阳土墩村打造起了家庭农场,发展特色农业;章墩村则以人居环境做起文章。”吴陈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阳土墩村现在还有76户贫困户,250人没有脱贫,今年要全部脱贫,之所以有如此信心,是因为这里有着“独一无二”的脱贫方式。

“文武双全”的农民企业家

用上“物联网”技术

一个名为“茅屋冲”的大型农场横跨阳土墩村和章墩村。村民岑新顺是农场的“老板”,从小在阳土墩村长大的他,曾获得过信阳散打冠军,当过武校的管理者,后在北京闯荡多年。在新县,有人称岑新顺是“会武术的农民”,如今他回到老家创农场办企业,要做到“文武双全”。

“能人创企业”,岑新顺算得上是“能人”。从2014年开始,他在这片家乡的土地上投入了2000多万元,流转了阳土墩村和章墩村近3000亩土地。

被流转的土地上如今种植着特色水稻。黑米、紫米这些被引进来的品种,提高了亩产价格,除了一亩地一年能得到3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种植出的产品,一亩地农场保底给村民600元。

“这种农场模式,关键是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这能解决很多问题,不仅是脱贫,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都能解决,这才是真正系得住乡愁。”岑新顺说,农场的鸡、鸭、鱼、乌龟等养殖产业也全部由阳土墩的村民操作,这些具有大山特色的“产品”,稍一加工就能对外销售。

这个偏远的贫困山村还应用了“物联网”技术,茅屋冲农场农副产品包装袋上印有二维码,用手机一扫,产品的“身份证”立即呈现在眼前:生产日期、生产地点、种植人姓名、施肥情况一目了然。

岑新顺“超前”的眼光让农场“风生水起”,货架上的农副产品早就被人预订光,农场自己的网站更是每天都有数十笔进账。

烛光工程、四菇联种让孩子读书父母学手艺

在新县,用“创新”去扶贫的不只有岑新顺。郭家河乡中心学校如今为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名为“烛光工程”的脱贫模式。

“针对学校所有贫困家庭的孩子,实施一补、两免、三辅。”校长段宗良说,“一补”是确保家庭贫困的住校生每年能够享1250元的生活费补助;“两免”是学校从办公经费中每年拿出7000元作为贫困家庭学生的午餐补助,减免贫困家庭学生午餐费,免除特困生三餐伙食费;“三辅”是指学校老师一对一,辅导贫困生心理、辅导学业,辅导立志。对于贫困生的家长,学校后勤吸纳他们在学校就业。“管吃管住,一个月1000多元收入”。

在郭家河乡湾店村,一家郑州的企业在此通过土地流转,投入1200万元建起了“四菇联种”基地,40个菌种大棚正拔地而起。

“一年四季种植四种菌类,贫困户用到户增收的4000元资金入股基地,这样可以得到每年土地流转的费用,还可以通过种植挣到工资,而学会种植技术后,能租用或购买这些大棚,自己干。”在省气象局工作的吴骞,作为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去年驻村后,联系了这家郑州的企业来此“扎根”。

“企业会对老百姓进行培训,负责技术和销售市场。”吴骞说,一个棚一年保守能赚3万元,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让村中78户贫困户全部有工可干,而经过产业带动,多管齐下,湾店村在2017年脱贫没有问题。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