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要摘掉三顶“穷帽子”

来源: 2016年05月09日

▶国家级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片区……这三顶“穷帽子”一直戴在洛宁的青山绿水头上。靠山吃山,脱贫号角响彻之际,洛宁县用“因地制宜”,打出了一手产业扶贫牌。

▶而在洛宁县涧口乡高湾村,干部领路,“能人”带头的脱贫之路,让高湾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东方今报记者肖萌通讯员易剑波马玉宝/文记者张晓冬/图

打造农家乐旅游村庄的讲理村

▶远近闻名的“梨乡”

托起致富梦的作物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洛宁,洛河出山入川之地,“七山二塬一分川”的独特地貌,让这崤山脚下的黄土地变得尤为珍贵。

一碗酸牛肉,能够慰藉洛宁人一天的辛苦,入口酸,回味香嫩无穷。就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用汗水换回的收成,无论多少都让人觉得踏实。

像洛宁县3.5万多贫困人口一样,马店镇关庙村的闫鹏超和爱人霍春霞,没有太多的闲情去品味酸牛肉带来的爽口,倒是家中耕种的那几亩土地,更能给他们以生活的欣慰。

当鱼肚白的光亮泛起东方,霍春霞就已来到了种植的梨树下,或浇水,或除草,或施肥,并不太费力的劳动,在手里进行得格外仔细。

沙梨,这种曾生长在崤山中的野果,在一次“偶然”中,成为村里的第一大经济作物,如今它肩负了关庙村76户贫困户迈向小康的希望。在这里,它有着特殊的名字——“金珠沙梨”。

关庙村的李应贤是“金珠沙梨”的创始人,打小对植物、树木感兴趣的他在上世纪90年代退伍回村,接下来的几十年,他一直和沙梨打交道。走遍豫西山区找到100多个野生沙梨品种,经过无数次的嫁接实验后,个大、水多、脆甜,超乎野生沙梨所有优点的“金珠沙梨”,在关庙村诞生了。

梨树挂果的第一年,金珠沙梨被拉到县城,5元1斤,供不应求。尝到了甜头的村民们开始纷纷效仿扩种,李应贤成了他们的技术指导。

沙梨长出扶贫产业链

“一亩地能种40多棵,能产5000至8000斤沙梨,一斤能卖到两块钱以上。因为梨的品质好,又是独一份,郑州和洛阳的大市场都是来村里抢着收。”关庙村村支书安民香说,如今村里十年九旱的天并不适应麦子生长,种梨的价值更好,现在全村498户村民分散居住在6.5公里长的山涧两侧,家家户户种沙梨,全村已经有2100亩的种植面积,今年打算再扩种700亩。

关庙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梨乡”。去年10月,关庙村举办了首届“采摘节”,有500多名游人来到村里,摘梨,买梨。今年4月村里又搞了“梨花节”,赏梨花、拍照、吃乡村烩菜,尝一碗用金珠沙梨、玉米粒等熬制的甜汤,3天假期村里来了上千人。

“从网上看到别人搞什么节都能吸引客人,俺们这儿也能办。手工面条、野菜这样的饭竟然也能拿来卖,而且都成了游客喜欢的。”安民香说,村里利用扶贫资金打造3公里5米宽的水泥路,这更方便游人来村里观光,待到今年10月,采摘节要搞得更大更红火。

“以前,连县里人都不知道金珠沙梨,我们到县城去卖,给自己做广告。后来,有点名气,县长帮我们做推广。现在,搭建了网上平台,金珠沙梨被更多人熟知。”关庙村村长郑六松说,就在梨花节开幕当天,关庙村金珠沙梨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也同步揭牌了。村里已经与洛阳一家公司合作,将沙梨进行网上销售,同时,乡镇已经建厂,将金珠沙梨深加工做成果汁饮料,增加村民的收入。

▶省委书记专程到讲理村调研脱贫

烟草、核桃+牡丹新型农业来脱贫

产业是脱贫工作的核心之一,对于关庙村乃至整个马店镇而言,金珠沙梨都已经成为主导产业。而对于洛宁罗岭乡的讲理村而言,这里的主导产业如今也已经风生水起。

核桃,打响了讲理这个贫困山村的名气。5月5日,省委书记谢伏瞻还专程到讲理村调研脱贫工作。

“我对谢书记说,人要脱贫首先是改变思想,老百姓们得有脱贫的愿望和激情,扶贫的首要任务是扶产业。”讲理村51岁的村支部书记金相超说。

讲理村村名起源于明朝,村中族人利用春节、清明节,祭祖扫墓之时,由德高望重之人,从中调解,化解村中各种矛盾和纠纷,“讲理村”因此而得名。讲理村至今孝道文化深厚,民风淳朴,村中路旁的墙壁上,处处绘有孝子图。一座“讲理堂”至今还屹立村中,堂内的太师椅与八仙桌,仿佛在重演着当年村民在此评理的一幕幕。

要守得住青山绿水,也看得见金山银山。在讲理村这样的山区丘陵地带,山峦叠翠。靠天吃饭的百姓以发展新型农业来脱贫。如今还有贫困户28户111人,今年要全部脱贫。

“一是烟叶种植,二是核桃种植。”金相超说,全村153户,人人种烟叶,家家种核桃。洛宁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很适宜生产优质烤烟,是国务院划定的“烟叶最适宜区”,常年烟叶种植面积10万亩。而核桃则是近年来的“新鲜产业”。讲理村如今有1100亩核桃林,1斤核桃少说能卖两块钱,甘肃天水、山西吕梁、山东德州都有他们的大客户。

贫困户家中的产业组合

“前一段孩子去洛阳住院,三四个月花了快两万。”49岁的金福生是讲理村的贫困户,10岁的小儿子患有脑瘫和先天性心脏病,而过高的医疗费,让一家人放弃了治疗。

金福生在村里种了十二亩核桃树,去年一些到达盛果期的核桃树结了1000多斤核桃,一块六一斤,这样的收入虽然不算多,但好过种地,况且家中还有7亩烟叶,也能增加收入。

今年洛宁县扶贫办扶持了38万元,让讲理村在核桃林下配套栽植油用牡丹,牡丹籽有专门的公司收购,一份地双倍收益。

金福生今年在核桃林下种上了牡丹。牡丹首次种植需要3年才能长成,这期间,金福生除了照顾好地里的核桃、牡丹、烟叶,为了孩子,他还渴望着做其他营生。

作为洛宁县委书记张献宇的定点帮扶对象,前不久,县里的领导又给他出了个谋生的主意,在家做豆腐。机器政府出,县里来找销路。

金福生为此专门借钱盖起了一间新房,作为“生产车间”。“豆腐做得多了县里面找饭店来收,现在家里劳动力就我自己,老婆得时刻照顾孩子们,加班加点地干,想挣钱,吃苦受罪又算啥。”金福生说,有了产业,只要愿意干,好日子就一定会来。

▶“第一书记”用感情来扶贫

干部领路能人带头脱贫路

勤劳致富,对于金福生这样的贫困户来说,深知这个道理。世代耕种的庄稼人少有几个不是勤劳的,而辛勤劳作的他们仅靠粮食的收益,却没能摆脱贫困。

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想要彻底走出贫瘠,不仅要勤,还得靠智。“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这句老话儿点明了农村发展的关键。在洛宁县涧口乡高湾村,干部领路,“能人”带头,成了这里脱贫工作的路数。

每天在村口的食用菌种植合作社里忙活,成了王国武如今的奔头儿。6万袋香菇整齐地摆放在用翠竹搭成的架子上,这些即将破袋而出的小家伙是王国武和全村其他29家贫困户的希望。

去年8月底,省工商联派驻到高湾村的第一书记张磊,来到了高湾村,这个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正是他组建起来的。

“这里是丘陵地,人均耕地不到六分,粮食产量少,浇水也困难。发展食用菌合作社是目前的第一个产业,全村土地流转20亩,现在有30户贫困户以入股形式加入了合作社。”相比起其他驻村第一书记,在省工商联组织部工作的张磊,有些“与众不同”的资源。驻村以来,省内的多个商会和企业家都曾来过高湾村,这给村子带来了不少福利,香菇种植就是其中之一。

张磊说,香菇的菌种,来自三门峡和西峡两家专业食用菌加工生产的大公司捐赠,而两家企业的掌门人更是平均每10天就亲自到村指导技术,至于很多人担心的香菇销路问题,这两家企业也答应帮忙回收,并给出了可观的保底价格。

软磨硬泡合作社凑齐“六君子”

对于高湾村的贫困户而言,从没有接触过香菇的他们不敢轻易去入股这个陌生的产业,除非村里有其他人已经大胆地干起来,或者他们自己先看到了收益。

在张磊提议搞食用菌合作社的时候,高湾村民的反应并不那么热烈。在农村,村里的“能人”往往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高湾村也是一样,可这里的“首富”王洪民并不同意张磊的建议。

村口的加油站、超市、农资站,这些都是王洪民的生意,一年不用太累就能挣几十万的他,实在想不通为啥要听这个第一书记的话,去拾起来农业,搞什么合作社。

“村民之间的带动作用很重要,为了说通王洪民,我天天去他们家。”晚上去,白天去,经不住张磊的软磨硬泡,王洪民有些动心了。

每天听着张磊的念叨,有着经商头脑的王洪民,私下悄悄去周边的几个县对食用菌考察了一番,可观的收益让他坚信了张磊的话。

干部领路,能人带头,王洪民喊上了王国武和其他四个老伙计,“首富”、装修工、电焊工……高湾村食用菌合作社的创办凑齐了“六君子”。

“张书记驻村以后就吃住在村,那一段时间建合作社,天下着大雪,他都是吃住在工地。天多冷啊,他也下手和我们一块儿干。”王洪民说。

“直白”的帮扶是感情的投入

提起张磊,47岁的王耀旭对他夸个不停。前不久刚刚借钱做完心脏搭桥手术的他,身体一直不好,加上家中大女儿在东北读大学,高昂的学费和医疗费拖垮了整个家庭。

王耀旭干不了重活,爱人又走不开,张磊就将他纳入了食用菌合作社,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每天能挣到几十元的工钱,而王耀旭的爱人则在村部打扫卫生,张磊用自己在工商联的工资,支付她的薪水。

高湾村的村民都能细数这半年多来村中的变化。

彻夜明亮的太阳能路灯,这在去年8月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一所投资260万元的新建小学里崭新的运动器材,三层高的教学楼里每间教室都有智能黑板,冬、夏统一的校服……

“路灯是森源电气捐赠的,小学是郑州古玩城的老总蒋继明捐赠的,连村部也是企业家们出资翻新的。如今还打算成立养殖类合作社,企业家捐赠的30多头山羊已经运到村里了。”张磊说,村里现在有27个大学生,他准备让在河南的浙江商会“打包”帮扶。还准备将地里的传统作物改良成谷物种植,打上包装,让在河南的一些商会和企业来购买。

企业家们“直白”的帮扶让高湾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这里曾经出刀客,民风彪悍,但老百姓仗义、热情、淳朴,你对他们好,他们对你更好,驻村需要付出感情,彼此信任才能开展工作。如果几年之后我离开了,等再来时,村里的百姓能叫出我的名字,让口水,那我这两三年的努力就称得上是成功的。”张磊说。

关庙村村头小路

记者和高湾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磊(中)一起探访贫困户

由于缺水,农户从山下拉水上山灌溉

关庙村金珠沙梨培育创始人李应贤

高湾村初具规模的畜牧业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