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农场有个河南“保姆” 管了医疗教育 还要管瓜果销售

来源: 2016年05月28日

▶三年援疆路,一生兵团情,他是河南援疆干部中选派最偏远的一个,在狂风肆虐、漫天飞石的茫茫戈壁守护着戈壁滩。5月19日,为了寻找第八批援疆干部口中的“戈壁守望者”——束松华,记者专门从哈密驱车6个小时,来到位于新疆东北部天山北麓哈密地区境内的淖毛湖农场。□东方今报特派新疆记者 夏萍/文图
当地群众说“河南来的这位干部很赞”
淖毛湖农场是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最偏远的团场,也是国家级边境贫困团场,属五类高寒艰苦地区。北邻蒙古国,距边境41公里,距哈密市270公里,是新疆七大风区之一,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有100多天,夏季最高气温43.5℃,冬季最低温度-31.2℃。来自河南的援疆干部束松华,在此任职淖毛湖农场党委常委、副场长。
束松华对记者一行说,能够在6000里外的地方见到河南老乡,倍感亲切,他禁不住回忆起初次来到这里的情景。
2014年3月26日,他来到淖毛湖农场。由于气候干燥,他时常感到眼睛干涩、嘴唇干裂、鼻孔出血、喉咙疼痛。
为了尽快融入这里,他克服气候和生活上的诸多不适,走访农场的基层单位,在认真调研、多方论证、充分征求班子成员和科室领导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2014-2016年淖毛湖农场援疆工作规划》,细化了经济、人才、教育、卫生、产业、科技、文化七大块援疆工作26项任务。
“他为人亲和,没有架子!”“他给我们解决了不少难题!”“河南来的这位干部很赞!”这是淖毛湖农场职工群众对束松华作出的评价。
从老家选派
援疆医生和教师
束松华在多次走访中发现,在这个四周都是戈壁荒漠的绿洲孤岛上,最紧缺的就是医生。整个淖毛湖农场医院只有一名有医师资格证的医生,为何如此?他问遍所有人,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这里太艰苦了,根本留不住人。
尽管知道留人不易,束松华还是想尝试一下。2014年11月,他回到老家周口,亲自到当地各县级、乡镇医院进行宣传动员和现场招聘。忙了两个月,只有3名符合条件的医生报名,而最终只来了1名,且工作不到一年就离开了。
招聘的路子走不通,束松华又想到了援疆。他与团场领导沟通,从周口选派来3名专家级援疆医生,又用同样的方式从周口选派来两名援疆教师。
淖毛湖农场医院院长孟凡强说:“以前因为缺少医生,我们医院每年综合考评在全师八个团场里垫底,自从束副场长调来援疆医生后,综合考评一下子上升了5个名次,史无前例。”
束松华说,听到团场职工群众夸河南援疆教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他打心眼里高兴;看到“河南援疆诊室”前农牧职工排队找河南援疆医生看病的情景,他总是感到很欣慰。
连线老家河南 帮瓜农销哈密瓜
束松华像“保姆”一样,管了医疗和教育,还要管当地的哈密瓜销售。
2015年9月,束松华在下连队走访时,看到地里有些哈密瓜因没人收而被牛羊糟蹋,询问瓜农后得知是因为哈密瓜销路不畅。束松华看得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到宿舍后,他寻思了整整一晚上。
这一次,他又想到了家乡。束松华多方打听,联系到周口市黄淮大市场的负责人,询问能不能帮忙打开销路。没几天,黄淮大市场派人来淖毛湖农场进行考察后,一次性签下30吨哈密瓜订单。
瓜农们顿时舒展愁眉,束松华却并没有宽心,当年的哈密瓜销售解决了,那来年的怎么办呢?他又与黄淮大市场的领导沟通协商,看能否有长期订单。经过束松华的努力,这事还真成了。黄淮大市场要建800平方米的哈密瓜批发市场,以后可以长期合作。
今年4月8日,在参加第十届(郑州)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束松华围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又组织老家周口的10多家企业参加了兵团第十三师投资贸易推介会,与淖毛湖农场洽谈,成功签约金额6亿元。
束松华对记者说:“援疆期满后,我会离开淖毛湖农场,但我更想给这里留下一些看得见的收获。”
■记者手记援疆不是受苦 是最为珍贵的记忆
离开淖毛湖农场的路上,记者一行偶遇大雪。同行的伙伴调侃,新疆的天气还真像女人的脾气,变幻无常。
采访时,束松华曾问我,为什么愿意跑这么老远来采访?我说:“想体验不一样的记者生活,寻找新闻工作中难得的意义。”
他微笑着点头示意,他说这个想法没有错,因为他也是来到这里才知道,援疆并不是受苦,而是人生中最为珍贵的记忆。
束松华说,每当他看到当地百姓在标有“河南援建”的一栋栋富民安居工程里快乐生活时,他心中既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也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三年援疆奉献啥?靠什么为边疆人民留下难忘?唯有把当地人当成老家人,使出浑身解数帮助他们。
河南援疆干部束松华(右二)跟瓜农商讨哈密瓜销路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