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 助力春管“精打细算”

来源: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 2024年03月18日

    中原农谷再逢春。在广袤的田地里,科技赋能的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已经初步展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

    今年是我国小麦单产提升三年行动的第一年,在中原农谷南区——原阳县10万亩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田里,一些新质生产力的“黑科技”,让今年的春管“精打细算”,助力实现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大象新闻记者 卢家民 新乡台 李鸽 通讯员 贺洪强 实习生 曹铭轩

    数字赋能  助力单产提升

    种粮大户周朋今年在原阳县小麦单产提升示范区里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3月11日,该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宝光再次来到周朋的麦田里,在实地查看苗青和墒情后,张宝光这次给出了“尽快开展喷防”的春管建议。“随着气温的升高,病虫害滋生的条件基本产生。所以加强麦田病虫害的防治很关键,这方面必须做好,确保今年夏粮丰产丰收。”

    农艺师、科技特派员在“关键农时”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对种粮大户进行贴身指导,这是单产提升示范区“着力深化服务”的具体要求。除此之外,“着力数字赋能”,也给单产提升示范区实现“小麦亩产700公斤”的目标提供了保障。在这里,统一配置的水肥一体化喷灌设备和无人机植保团队,施多少肥、打多少药、浇多少水,都能够给出最精细的用量,不仅省人省力省钱,也给小麦丰产丰收增加了砝码。

    采访中,周朋给记者算起了账,按照目前最精细化的管理模式,相比于传统种植,每亩地可以节约成本200元左右,“我承包了2000多亩地,一茬麦子下来,大概能节省20万元。”

    让种粮大户周朋对今年小麦增产增收更有信心的,还有单产提升示范区里的智慧农业控制中心,这里设置有农业环境监测站、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墒情自动监测站、吸虫塔等大田监测系统。这些麦田里的“黑科技”,可以将小麦长势、土壤墒情、农业气象等信息实时传输到智慧大脑——智慧农田综合服务监管平台,空气湿度、光照度、瞬时降雨量和土壤肥力等数据信息,在大屏幕上“一览无余”,为今年小麦春管期间的变量施肥、节水灌溉、病虫草害防治提供了决策依据。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

    农民心里底气十足

    “我们利用物联网技术、传感器、GIS一张图无线传输。然后根据传输的数据,因时因地实现种、肥、水、药全程的数字化管理,精准为麦田开‘处方’,让小麦处于一个稳定优质的生长环境。”原阳县移动公司智慧农业控制中心管理员曹顺亮介绍说。

    “以前我们种地全靠经验,有了监测站以后,啥时候该浇地了,我们一看数据,如果低于30%,我们就开始浇地。上面还会发布病虫害的报告,什么时候该打药了,我们一看当天的风向,如果适合打药我们就开始打药,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现在我们种地心里明明白白的。”原阳县阳阿镇延西村村民刘各彬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为在有限的耕地下实现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原阳县从“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中找到了答案。2023年,原阳县成功创建全国(原阳)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示范区,包括阳阿镇、太平镇等四个乡镇在内的10万亩高标准农田,进阶成为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田,对小麦的“耕种管收烘”实行全链条精细化管理。通过深耕精细整地,选用百农、新麦、郑麦等优质良种,运用物联网“六情”监测,动态化进行田间管理等手段,原阳县走上了“精打细算”麦田管理的道路。

    “根据目前小麦的生长情况,我们力争小麦单产比之前的高标准农田提升100公斤以上,节本增效方面每亩提高100元以上。”原阳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宝光信心十足。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