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地产:38年地产江湖中的“一代宗师”

来源: 东方今报 2017年08月31日

提起中国第一大房企,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万科、恒大、碧桂园这几个巨无霸企业,但在香港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却并不这么认为。

25年前的1992年8月20日,中国建筑旗下中国海外发展(中海地产)在香港敲响了上市的钟声。25年后的2017年8月21日,中海地产发布2017上半年业绩,其后,中海地产股价连涨三天,股价累计上涨超过12%,总市值历史性地突破3000亿港元。

以8月24日收盘价计算,中海地产市值达3046亿港元(约2593亿元人民币),再次跃居行业第一位。中海地产在中国地产圈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在业内实力超群,但圈外却鲜有人知,它既是央企背景又有着港企风格,地产市场风云变幻,它却岿然不动。38年行业风雨,38年一代宗师,中海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提到中海地产就不得不说中海地产母公司——中国建筑,2017年7月20日,中国建筑在世界500强排名中由去年的第27位上升至第24位,继续保持全球投资建设集团第一,今年上半年,中国建筑新签合同额达13179亿元,相当于郑州市同期GDP的三倍。如今,中国超过90%的300米以上超高层都由中国建筑承建。虽“系出名门”,但中海成立38年,面对波谲云诡的房地产市场,个中艰辛却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香港上市25年,历经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中海练就了低调务实、稳健经营的企业风格;38年地产行业经历,穿越数次市场调整周期,中海用自身的专业成就了“一代宗师”的美名。一路走来,中海有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可以讲。

【成立】肩负家国使命中海28人100万港币闯香港

早在1978年,如今世界500强第24位的中国建筑,组建28人团队于1979年6月1日,在香港正式注册成立了中国海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海外集团前身,以下简称中海)。这一年,离海尔、联想等优秀企业创立的“中国公司元年”——1984年,还有5年。

初入香港市场,中海可谓举步维艰。早期参与香港承建业务的中资企业往往只能给大公司做“判头”,也就是二包的角色。随后中海在母公司中国建筑的支持下,于1981年4月25日成功获得5张C牌。中海终于有了参与任何工程投标的资格,有了与世界一流企业学习和竞技的机会。次年,中海从香港公务局获得“木湖——大榄涌”输水管线工程(如今承载港九60%以上供水量)。也正因为这5张C牌和木湖工程得到的认可,让中海获得了港府大量的承建工程,并赢得“平均每15个香港人就有1个人住在中海建造的房子里”的美誉。

【立足】中海承建座座地标奠定行业大佬地位

1984年,“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稳定了香港投资环境,香港经济随之复苏。1992年,中海面临一个与国际企业比肩的机会——修建香港新机场客运大楼。面对此时行将回归的香港,中海的民族自尊心被激发,为加大竞投的胜算,中海联合英国艾铭建筑、日本前田株式会社等四家公司组成财团,最终成功竞得香港新机场客运大楼项目。在1997年10月投入使用后,香港新机场客运大楼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英国建筑奖,并荣获20世纪世界十大建筑成就奖。中海向世界展示了中资企业的实力,也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1999年,香港特区政府引入迪士尼乐园,以带动香港旅游经济的发展。凭借过硬的工程技术与成熟完善的方案,中海成功拿下了迪士尼项目。成立38年来,中海在香港建造了大大小小上千项工程,西九龙填海、中环填海、铜锣湾隧道、港珠澳大桥连线段、香港儿童医院等标志性工程,为解决普通香港市民的生活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

【转型】香港回归正式落定楼市复苏中海实现业务转型

在以承建业务为主的发展初期,中海几乎年年处于亏损状态,未来的出路在哪里?随着1984年中英双方签订《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归属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香港房地产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面对现实的窘境,中海决定孤注一掷,将“赌注”押在了一个叫海宝花园的项目上,这也是中海在香港独资开发的首个房地产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备战,1986年8月,海宝花园顺利开盘。由于设计科学、工程质量过硬,首次推售,便有置业者提前排队三天三夜争购,开盘当天450套房源瞬间售罄,创造了香港楼市的一大热销奇迹。

1992年8月4日至7日,作为第一家以在香港的业务,并通过香港联交所审查直接上市的中资企业,“中国海外发展”此次上市共发售8.2亿股股票,打破了香港历来招股冻结资金最多的纪录,被大公报等众多港媒争相报道。8月20日10点,在香港证券联合交易所大厅,一声锣响,股票代码为00688.HK的“中国海外发展”在香港正式挂牌上市!这一天,香港股票市场掀起了一股红筹浪。

【沉淀】历经“97”金融风暴洗礼中海涅槃重生学会稳健经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97年10月14日,香港特区政府举行回归以来的首次土地拍卖,怀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由中海牵头组成的财团成功竞买下屯门地块。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就在屯门拍地三天之后,亚洲金融风暴降临香港,香港股市骤然暴跌,银行纷纷收紧房地产项目贷款,香港楼价短期内下调幅度达到20%~30%。面对市场突变,中海高层和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商量后,在距政府规定地价上缴期限的最后15分钟,决定为了维护公司声誉和香港社会稳定,独自承担巨额亏损。

金融风暴的打击拉开了中海以“开源节流、增收节支”为主题的三年调整期,“一张纸两面用”的工作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痛定思痛后的中海决定以“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作为公司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中海的经营管理水平在短时间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并进行了深刻的市场化改革,建立了科学决策机制。经历风雨后,务实诚信的中海逐渐走向成熟稳重。

【扩张】地产“北伐”中海练就“隐形冠军”

在香港稳住阵脚之后,中海敏锐地洞察到中国内地在住房制度改革中的历史发展机遇,果断做出了将业务发展重心向中国内地转移的决定。深圳作为中海转战内地的桥头堡,继1981年成功开发海丰苑后,于1988年成功竞得中国第一块国际招标出让土地,即后来的海富花园项目,不久后中海建起的海丽大厦,再次创下了当时楼市的一个奇迹——为了争购海丽大厦,认购者风餐露宿排队七天七夜!

1998年开始,中海以广州、深圳、上海、北京为中心,完成对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布局,先后推出一系列精品项目。2004年中海在深圳开发的香蜜湖一号,荣获当时的联合国“最佳全球人居环境社区奖”,成为全国地产商竞相学习的对象。中海自2003年后还扼守了西南中心成都、挺进东北中心长春、进军西北中心西安、入主中原经济区中心郑州,形成对全国市场的战略性布局。

【未来】

深耕国家中心城市

中海与城市共未来

郑州,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在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中心城市等一批国家政策相继出台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中海战略性布局城市。2014年3月,中海一举拿下原警察学院地块,打造了郑州首个项目中海锦苑。2017年,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中海与母公司中国建筑一起融入国家规划,从沿海精耕进入中部深耕。在新的历史机遇下,中海以千亿央企的责任与担当,主动扛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致力于成为郑州高速前行中的排头兵与领头羊,为郑州的城市发展、人居升级贡献新的力量。

2016年12月,中国建筑与河南省政府签署《十三五战略合作协议》,十三五期间将在河南省投资1000亿元,为落实战略协议内容,中海地产加强与母公司中国建筑的战略协同,积极加大在河南省特别是郑州市的投资力度,2017年计划在郑州市投资100亿元,在十三五期间,拟投资100亿元/年。

2017年2月13日、14日,中海地产一举竞得郑政出[2016]231号、234号、247号三宗土地,加上高新新城项目,2017年在郑州呈四盘联动之势。据了解,目前位于南阳路兴隆铺路东侧400米、宜家家居对面的247号地块,已正式定名中海锦城,并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入市。惠济万达旁项目、高新区高新新城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据了解,中海地产将以郑州为核心,继续深耕河南,紧密依托母公司中国建筑,继续扩大在郑州的投资规模,为郑州的城市发展、人居升级贡献力量。②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