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惑①|“减负”几十年 负担越减越重 减的负减去哪里了?

来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 2021年09月13日

减负,从来都不是个新词。早在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减负”就像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手上的巨石,每天被推上山,然后又滚下来,周而复始……2021年7月底,“双减”政策公布,这个校内做“加法”,校外做“减法”的新政能否真正让负担减下来?几十年来,学生减的负减去哪里了?

【“素质”教育与不堪重负的书包】

80后家长林枫记得很清楚,自己上小学时,书包里就只有一个文具盒、几个课本、几个简单的练习本,就一切搞定了。

但等她的孩子上了小学,林枫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书包早已不堪重负。其实,这也是所有家长的苦恼。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书包,平均都是12斤左右。对于这个问题,郑州市也曾经有不少学校做过多种尝试,但均已失败告终。

曾有一项研究发现:当书包重量超过体重的10%,负重超过20分钟,脊柱压缩达6-8毫米,长此以往,不仅会引起腰酸背痛,还会压迫孩子的脊柱,导致脊椎侧弯。

为啥书包就能这么重?原因很简单,小学虽然只有简单的语数外以及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但现在,每学科四五个本则演绎着“存在即合理”。以语文为例,听写本、练笔本、作业本、作文本,这还不包括课外书、工具书。有人说,可以每天上什么课带什么书和本,但在不少小学生看来,说这话的人一定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科目少,还经常临时调换课程。”不少小学生直言,他们只能每天背着所有课本以备不时之需。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