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志愿填报攻略

来源: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 2022年06月25日

    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后,志愿填报马上开始。今年招生新增了哪些专业?面对众多院校和专业,选理想的学校还是选理想的专业?报志愿如何避免滑档?大象新闻为您搜集权威资料,普及2022高考志愿填报的关键知识。

    今年高考招生新增了哪些专业?

    今年高考招生新增31个本科专业,涵盖9大门类。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其中工学类增加了14个专业,占比最高。包括碳储科学与工程、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生物育种科学、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智慧水利等均为全国高校中首次设置的专业。

    选理想院校还是理想专业?

    如果职业规划明确,那么优先选择专业。有明确的专业意向和兴趣,立志在某一领域学习深造的考生,优先选择专业。如果职业目标不明确,那么优先选择院校。没有明确的专业意向,建议还是以学校为第一考量。不同分数段,也有不同考量:高分考生可根据分数段选择最佳学校和专业;成绩中等的考生建议以选院校为主,尽量进一个实力强的院校;分数稍低的考生,应以选专业为主,从就业角度去考虑。

    这些填报误区要知道?

    误区一 只看分数报志愿

    只看分数报志愿是不妥当的,重要的依据是排名。考生不能只看分数报志愿,而是要参考个人在地区的排名,分析大学和专业组的具体情况,科学填报。查到分数后,要先针对性地搜集数据,分析和预测分数的大致走向。

    误区二 眼睛紧盯热门专业

    眼睛紧盯热门专业是不妥当的,应该以兴趣和能力为基点。所谓的“热门专业”并没有标准,而是具有相对性和时代特征。考生不妨多关注拟报考院校的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最直观的方法是观察专业的“标签”,比如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点、国家特色专业等。

    误区三 进大学再转专业

    进大学再转专业是不妥当的,一定要慎重选择专业、合理规划人生。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开始尝试逐渐放宽本科生的转专业限制。对大部分考生来说,转专业是可行的,但却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成本。

    误区四 不服从专业调剂

    不服从专业调剂是不妥当的,一定要尽量避免“滑档”。所谓“滑档”,是指考生一心想读好大学,过高地估计或忽视了自己的分数所能报考的大学层次,结果导致所报考的院校和专业分数都不够,出现档案没有投递到所报考的所有志愿的情况。那么,如何避免“滑档”呢?这需要拉开志愿的层次梯度、合理搭配专业的冷热程度、考虑服从专业调剂。

    误区五 死磕征集志愿“捡漏”

    死磕征集志愿“捡漏”的行为是不妥当的。一定要重视普通批次志愿的填报。不认真填报普通批次志愿,可能就会失去一次重要的选择机会,毕竟,这次机会的选择余地要远远大于征集志愿。

    高考后这七样东西别乱晒

    高考准考证、个人身份证、考生号及密码、志愿填报表、成绩单、成绩查询页面截图、个人录取通知书。

    填报策略

    填报高考志愿前 小心这些决策偏差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教授认为,人们作决定时会同时采用重视直觉的感性系统和重视分析的理性系统,这种自发的决策方式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便利,也会让人们掉进认知偏差的陷阱。今天为大家介绍4种常见的决策偏差,帮助高考生们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启发式偏差

    国内调查发现,高考生填报志愿的过程中,信息获取的一大来源是询问父母、老师等身边人。

    高考生很容易直接选择与身边人相关的大学或专业,比如“我的妈妈、叔叔、表姐都是会计,那我报会计学专业”。其实这是一种决策偏差,当人们面临复杂而充满不确定的决策情境时,容易基于直觉或者易得的经验作出快速判断,这叫启发式偏差。

    高考生也可能会优先选择听起来很熟悉的大学和专业。实际上,我们很熟悉的大学或者专业,也有可能是因为一些负面新闻为人知晓。因为生动、曝光次数多的事例总是最容易回忆。热门的专业不一定多年后依然供不应求,也不一定适合自己,相反,一些冷门的好大学却容易被遗漏。

    ??证实性偏差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会不假思索地接受甚至寻找支持我们想法的事例,这是一种证实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在决策时,往往认为支持自己假设的信息更有说服力,有意或无意地寻找与假设一致的信息,而忽略与假设不一致的信息。

    为了真实、客观、全面地了解大学和专业,高考生们不能有选择性地搜索与所持想法一致的支持性证据,以免偏听偏信。最好反其道而行之,在作出决定前反而要注意搜索不支持你的选择的证据,全面了解大学和专业后再作选择。

    ??投射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孕妇效应”,当你怀孕时,你会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人们很容易把自身的关注点投射到外界,而在判断与决策情境中,我们要当心投射效应,人们往往会高估未来偏好与当前偏好的一致性。

    考生们要充分了解个人特点与大学专业情况后再作决定,大家都追捧的专业不一定与你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相匹配。有必要充分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结合不同渠道搜集的大学专业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而不是现在看起来“火”或大家说“好”的专业。

    ??锚定效应

    第一印象或者最初接收的信息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和决策,这是锚定效应。

    大学专业丰富多彩,但高考生们在填报志愿前往往知之甚少,常常依赖第一印象作决定。第一印象便捷,但不全面、不准确。比如,我们对法学专业的初印象,是死记硬背法律条文,上课沉闷,但罗翔老师的刑法课令非科班出身的人都兴趣盎然、获益匪浅。那么因为薪酬水平而想报考计算机类专业的高考生,也要先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到底学什么,适合我吗?以后的就业前景一定好吗?”

    借用决策工具填报志愿

    那怎样才能作出明智的高考志愿决策呢?考生们可以使用态势(SWOT)分析法帮助决策。

    1.分析内部因素,发现自身的优势及不足。

    罗列可能的志愿选项,对照招生要求,评估自己是否喜欢、是否可以胜任相应的学习任务,如果自己尚存在不足,这些不足将来能否得以改善。

    2.评估外部因素,找出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检索感兴趣的大学和专业的基本信息,如大学所在城市的地理、经济、气候特点和校园环境、学术氛围等,专业的开设课程、从业方向等情况,总结有利于自己未来生涯规划之处,以及其带来的不满意的方面。

    3.综合分析,按优先次序排列。

    整合内外信息,根据自己看重的因素和选项的优劣情况,确定自己志愿的先后次序。如果考生最看重就业情况,那就要优先考虑和比较各大学和专业选项,对工作岗位是否感兴趣、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的优劣情况,接下来再考虑次重要的因素。

    同学们,希望你能顺利地绕过决策偏差的陷阱,提交满意的高考志愿答卷。相信当你拨开重重迷雾,带着勇气、信心与耐心朝着目标前进时,时光会把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郑重地递送到你手中。

    据大象新闻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