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小延安” 孕育出的中国特色小镇

来源: 2016年11月09日

▶在伏牛山和桐柏山余脉错综交会处的小盆地里,有一个叫做“竹沟”的小镇。如果你认为它和普通的中原小镇并无差异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竹沟素有“小延安”之称,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两任国家主席,4位副国级领导,60多位省部级领导,100多位将军,有200多位同志成长为地、市、师级以上领导干部。今日竹沟,更是早已走出“老区即穷区”的窘境,形成了“农业稳镇、旅游强镇、文化活镇、特色兴镇”的产业发展格局,进入住建部公布的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陈思/文首席记者袁晓强/图

养育了子弟兵万万千人民称她“小延安”

在竹沟镇的一处小院落里,70多岁的黄运来一口一口地抽着烟,微蹙着眉。烟气氤氲,他仿佛望见了一段悠远的往事。

黄运来本姓刘,因父母双亡,6岁的他带着3岁的弟弟沿途乞讨来到竹沟镇,被姓黄的夫妇收养,遂改名黄运来。对于儿时的事,如今已古稀之年的黄运来大都淡忘了,唯独清晰记得那时候的竹沟镇,沟沟坡坡里生着大片大片的簧竹。这里的河沿村头,沟沟坡坡种满了竹子,拥簇着点缀在小镇里,如同镶嵌着的一块块翡翠。

竹沟镇,以盛产簧竹闻名。风一吹过,竹叶便婆娑起来发出悦耳的摩擦声,这是黄运来对竹沟镇的第一印象。

竹沟镇位于伏牛山与桐柏山余脉交会处形成的一个小盆地里,三面环山,另一面由碧波荡漾的大沙河自北向南绕城而过。竹沟地势险要,是确山通往南阳的要道,历史上就是汝宁地域的关隘之一。竹沟镇不仅有秀美的风景,竹沟周边的十万群众,更是革命的原动力。

而62岁的竹沟镇村民郑道山打小就对一首民谣耳熟能详:伏牛山,桐柏山,竹沟就在两山间。竹沟的水,竹沟的山,养育了子弟兵万万千,人民称她“小延安”。

老党员带孙子孙女看看“挖井人”曾度过的日子

55岁的张祥老人,家在驻马店上蔡县,是一个老党员了。他一早就开车带着小孙子、孙女来到竹沟镇的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他说,想让小孩子们来看看历史,看看“挖井人”曾度过的苦日子。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筹建于1956年。1958年开馆时,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九个大字。步入纪念馆展厅,一段段恢弘不朽的革命进行曲、一帧帧洒满热血与热泪的坎坷岁月扑面而来:

早在1926年,在竹沟就建立了党的组织,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创建了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1938年2月,党中央派彭雪枫来竹沟主持工作。同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1938年中共中央中原局在竹沟设立,刘少奇、李先念等同志从延安先后来到竹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使竹沟很快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

竹沟又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我党在这里通过举办培训班和教导队等形式,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和其他骨干力量。威震中外的新四军二师、四师和五师的基干队伍都是从这里出发的。

竹沟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直到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素有“小延安”之称的竹沟,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两任国家主席,4位副国级领导,60多位省部级领导,100多位将军,有200多位同志成长为地、市、师级以上领导干部。

峥嵘岁月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数以万计的英雄儿女,在这一片土地上英勇奋斗、前赴后继,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诗篇。

一棵石榴树传递老乡爱戴情

而“小延安”这个美名的由来,与刘少奇的一句话是分不开的。据黄运来说,刘少奇看到竹沟的抗日救亡运动搞得轰轰烈烈,于是高兴地说:“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延安有延河,竹沟有大沙河;竹沟就是小延安。”

从展厅出来,穿过一丛翠绿的竹林,就能看到一片青砖房屋,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留守处、中共河南省委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

旧址内的房舍“青砖小瓦,重梁起架,屋山起脊,四角雕花”,每三间为一单元,每四单元组成一院落,为四合院式庭院。这些房子的外墙虽然部分经过修复,但是依然可以寻见一些弹孔和岁月的痕迹。而在小院落里,显得格外沧桑的那一间,窗前栽着一株茂盛的石榴树,这就是刘少奇的办公室。1939年刘少奇一行抵达竹沟,在此主持工作。竹沟镇党政办公室主任卓继承说,刘少奇在竹沟一共生活了两个多月。

刘少奇的办公室并不向阳,跨步进去,只觉得昏暗潮湿。窗外的光被木格子窗棂分割成齐整的条状,在一张破旧的木桌上缓慢地移动。刘少奇在竹沟修订的著名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说不定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完成的。

刘少奇亲手在窗外栽的石榴树,在动乱的年代曾经遭到破坏,当地老乡因为爱戴刘少奇偷偷地捡回一株石榴枝重新栽种。这一棵浸染着竹沟革命精神的石榴树,穿过腥风血雨,依然生机盎然,似乎在唱着一首动人的歌谣:“越过千重水,踏破万重山。胡服(刘少奇化名)同志到竹沟,妙计定中原!”

上千件文物资料见证血染的历史

距竹沟镇政府不远,就是竹沟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大门为一座牌楼建筑,门楣上方镶嵌着“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几个大字,这是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题写的。

卓继承说,竹沟的重大革命作用,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极大仇恨。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反共势力重兵突袭竹沟,杀害抗日军民200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惨案”。一时间,山水哭泣,苍穹呜咽,整个竹沟笼罩在白色恐怖当中。据讲解员介绍,烈士们牺牲在一个大河湾处,如今那里已是绿水悠悠,碧波荡漾。

为了永远地记住这些革命烈士,1958年冬,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在竹沟镇北1.5公里处建立了竹沟革命烈士陵园,收集上千件文物、资料和图片,办起了两个陈列室,和革命纪念馆遥遥相对;1987年,投资兴建了竹沟革命纪念碑,国家主席李先念亲自题写碑名,并建立了革命烈士公墓和碑林。竹沟革命烈士陵园,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和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运来喜欢没事就到陵园里来,在苍松的掩映下,慢慢地踱步在陵园的小道上。每年清明黄运来都会对着烈士的墓碑郑重地鞠躬,他说有时候会发现有松鼠在树枝上望着他。

红色老区孕育出今日美丽宜居乡村

卓继承说,今日的竹沟,早已走出“老区即是穷区”的窘境。

竹沟镇依据本地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突出“红色旅游”“绿色农业”“文化产业”三大支柱,形成了“农业稳镇、旅游强镇、文化活镇、特色兴镇”的产业发展格局。竹沟镇借助红色旅游的引力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红色旅游的补充。

竹沟镇实行了严格的天然林保护措施,保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完成了村庄布点规划,确定了中心村和需要保留的特色、传统村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改路、改房、改水、改圈、改厕、改灶为重点,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卓继承说,竹沟镇坚持保护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体现农村特色,保留乡村风貌,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据悉,竹沟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黄石头庄被列入“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鲍棚村则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美丽乡村”。

竹沟镇是河南省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形成了一个集山羊养殖、育肥、梳绒、中转为一体的产业链,原生态饲养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确山黑猪”肉质鲜美,广受欢迎。竹沟镇还着力打造“提琴之乡”,发展文化产业,成立了提琴协会,目前竹沟人生产的手工提琴占国内提琴产量的60%,纯手工制作的提琴产品远销海外。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70多年前的烽火狼烟已随年月的流逝而褪去,但是红色的记忆、竹沟的精神已经渗透进了竹沟的产业与竹沟人的信仰之中,成为竹沟镇发展的不灭底色与精神内核。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