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基层党委书记的心声:“为群众谋发展之福、现实之福和未来之福”

来源: 2017年02月09日

▶持续多天的蹲点采访,记者几乎走遍了石庙镇的每个山村,一些贫困户搬了新家、住上了新房,还有的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日子越过越好,生活有了盼头,积极“脱贫”,这对当地贫困群众而言,更意味着一种看得到、抓得着的希望和幸福。

▶1月19日,一场村党支部书记述职大会在石庙镇举行。会上,石庙镇党委书记马柏穗动情地对数十名镇村干部说:“我们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就要拿出一种精神气概,为群众谋发展之福、现实之福和未来之福”。

【1】“喊破嗓子

不如干出样子”

已至年根儿,年味渐浓。

上周末,记者新春走基层采访中,在这个豫西小山镇看到,群众忙着置办年货,镇村干部则依然没有休息,奔波在扶贫慰问、基础设施项目验收等工作一线。

“再有几天就过年了,所有干部要下到村里,对贫困户再逐一走访摸排一遍,对因病或因灾致贫等情况再了解一下,及时解决眼下存在的困难,让群众过好年。”这是马柏穗在基层乡镇工作的第8个年头,身为石庙镇“一把手”,她时刻心系着群众。

岁末年初,马柏穗的习惯是及早部署好新的一年的工作。在她看来,扶贫工作对基层乡镇来说,要认真谋划,抓好落实。对一项工作,要做就不能应付,必须认真对待,要将这一第一民生工程扎扎实实落实下去。

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就要将贫困户当成亲人,要做到感情实、工作实、效果实。地处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石庙镇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解决这些难题,对于当地在脱贫攻坚一线工作的党员干部来说,不但要起“排头兵”、“领头雁”的作用,更要在一个“真”字上下足工夫。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这也是几天的新春走基层采访中,记者真实感受到的当地党员干部的一种精神面貌。同时,这也与当地“一把手”率先垂范的带动效应分不开。

栾川“7·24”特大洪灾中,马柏穗奋不顾身带领476名村民和96名企业职工突围转移,创造了特大灾难面前零伤亡的奇迹。2013年,她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这项公务员职业至高的荣誉,并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接见。

如今,因灾受困的群众已在镇上的搬迁社区安居乐业,而当地党员干部甘于担当、为民奉献的精神,却依然在当地群众中口碑相传,更在当前的脱贫攻坚战中进一步得以体现。

【2】秦巴深山扶贫的“现实困难”

在河南,洛阳市的栾川县、嵩县、汝阳县、洛宁县以及平顶山的鲁山县,南阳市的南召县、内乡县、镇平县、淅川县、西峡县,还有三门峡市的卢氏县等11个县,同时还是我国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县。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跨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集革命老区、大型水库库区和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于一体,内部差异大、贫困因素复杂,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区。

“秦巴山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导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也有不少现实困难。”石庙镇党委书记马柏穗告诉记者,这一地区地形复杂,洪涝、干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因灾致贫现象突出,“精准识别”工作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

同时,该区域发展差异大,产业支撑力弱,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发展差距大,县城和小城镇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旅游业、工矿业、农业、林业等特色资源开发程度低。配套设施落后,产业链不完整,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农户生计脆弱、家底薄,生产积累少,抵御风险能力弱,因病致贫问题突出,新农合、新农保、农村低保等政策仍解决不了一些家庭的现实困难。

此外,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交通运输骨干网络不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化程度低,交通制约突出,制约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发挥。在“精准扶贫”政策条件下,解决这些根源性问题,项目和资金瓶颈比较突出。

“处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国家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建设任务重,资源开发与保护矛盾十分突出。生态补偿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生态保护区群众增收困难。”石庙镇党委书记马柏穗坦言,由于受大山阻隔相对封闭,贫困群众观念相对落后,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难,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缓慢,土地流转、搬迁扶贫等一些好的政策也相对落地难。

【3】投入真感情,扶贫出实招

“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这是中央在全党上下发出的动员令。乡镇作为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承担着组织实施的具体任务。这对地处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乡镇而言,更是一次考验。

记者新春走基层蹲点采访的石庙镇,目前还有3个贫困村,367户、1309人的贫困人口,计划2018年前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过去的2016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作为豫西一个山区乡镇,石庙镇对扶贫工作及早做出部署,从精准识别到宣传培训,从对贫困户“一对一”全覆盖到算好收支两笔账,从规范脱贫台账到督导考核、追责问效……力求通过多措并举,真抓实干,以长效机制推动扶贫工作,带来山村发展新面貌。

在马柏穗看来,“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路径,目前,当地的基本工作方法就是:工作重点在村,扶贫重点在户,落实扶贫任务精准到人。“对于贫困村,市县都派驻了第一书记,每个贫困户都明确了市县镇三级干部分包,保证每一名贫困人口都要接受帮扶培训,都要充分知晓和享受扶贫政策,要帮每一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在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基层党员干部一直致力于:帮助每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帮助每个贫困家庭的病人治病,帮助每个贫困家庭通过危房改造或者扶贫搬迁住上新房。除了省里规定的“搬、扶、帮、保、救”五项措施,当地政府还结合实际拓展了帮扶措施,确保精力投入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感情投入到位。

【4】“网格化”扶贫精准到村、到户、到人

石庙镇的地域特点是东西一道川、南北两条沟。近年来,石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工业强镇、旅游兴镇、产业升级、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工矿业和旅游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该镇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自然资源条件匮乏和深山区自然交通条件极其不便及发展落后的限制。

在当地,拉长产业链条,增强支柱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增加贫困群众就业,完成全镇6%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任务是石庙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重点解决的大问题,也是精准扶贫的主要目标任务。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两次“回头看”中,石庙镇对162户、530人不符合贫困户条件的进行了退档处理,同时将核实过程中摸排出的符合标准的58户、212人及时录入贫困户开发系统,做到了贫困人口精准识别。

怎么帮?怎么扶?为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石庙镇建立了9支帮扶队伍,做到了贫困人口户户有人帮,同时为避免市县帮扶队员距离远,形成政策棚架,贫困村在市县帮扶基础上要求镇包村领导、部门和村党员干部双重帮扶,做到了因村派人精准。

“此外,我们还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和临时救助、基础设施、危房改造、教育文化、卫生医疗和社会扶贫9个推进工作组。”石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姬明建介绍,9支帮扶队是点对点,9个推进组是面对面,这样点面相结合的帮扶推进模式,将有效推进帮扶措施的精准落实,全方位推进脱贫攻坚。

【5】“组合拳”建扶贫长效机制

王蒙昭是石庙镇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的一名工作人员,2016年,该推进组通过到户走访和电话询问相结合的方式,对全镇365户贫困群众进行了一一摸底核查,针对贫困户人口中的年龄结构、就业地点、就业意向以及培训需求,建立了详细的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数据库。

“一是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岗位,再者就是向有就业意愿但缺乏技术的贫困户提供多种培训课程。”王蒙昭认为,贫困户之所以贫困,主要原因在于顾虑多、不自信,有的甚至还有等、靠、要、懒的依赖思想。

从去年8月份至今,石庙镇参加培训的贫困群众达250余人,为贫困户提供县内、市内、省内、省外、国外共200余个岗位,招聘人数达2000余人。

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组一样,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当地力求将这一工作做细做实。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石庙镇以3个贫困村为重点,坚持扶贫规划到组到户,工作考核到组到户,对贫困户分类对待、因村施策、因户帮扶,集中解决影响贫困村发展、贫困人口增收的突出问题。同时,当地坚持扶贫攻坚倒排查机制,明确时限,制定分期、分批稳定脱贫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扶贫工作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为此,石庙镇围绕三年整体脱贫目标,通过招商引资和培育发展脱贫产业,不断增强贫困村的发展后劲;通过整合专项资金、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金,集中用于解决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滞后的问题;通过鼓励引导社会捐赠、商业银行信贷,支持脱贫致富产业发展,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调推进的扶贫攻坚格局。

为此,当地已逐步建立健全部门包村、党员联户的扶贫攻坚长效机制,分行业制定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逐户确定引导群众增收的扶贫产业,分年度落实影响贫困村发展的瓶颈问题。

扶贫工作中,当地实施以“培植富民产业、培训贫困群众,责任到人、扶贫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双培双到”工程,将该工程的实施作为帮扶贫困村的主要措施,单位帮扶贫困村、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一包到底,主动落实帮扶规划,落实帮扶措施,筹措帮扶资金,保证了帮扶效果,不脱贫则不脱钩。

如何督导?怎样考核?对此,石庙镇党政办、纪委、扶贫办牵头组成了扶贫攻坚督查组,对规划制定情况、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对脱贫成果进行考核。目前,当地已逐步建立扶贫开发成效评估考核体系。

驻村帮扶工作中,帮扶档案资料是否齐备?与贫困户的对接次数有多少?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满意度是什么情况?每季度的帮扶成效又如何……在对贫困户的走访中,以问卷形式抽查询问,并按百分制打分排出名次,已然成为石庙镇扶贫督导考核工作的一种常态。

【记者手记】

真谋实做

是一把扶贫“金钥匙”

几天的实地采访,这个豫西小山镇的脱贫攻坚之举,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真谋实做,当地不但在积极思考,同时也在主动作为。

修好内功,巧借外力。扶贫不是简单的“一袋米”、“一桶油”,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产业去激发内生动力,基层党员干部俯下身、沉下心,贫困群众由衷生发甘心脱贫的积极性,各项好的政策才能真正落好地、扎好根,而首战之年的脱贫攻坚工作,才能真正从“总结”二字中持续迸发出更大能量。

作为脱贫攻坚战的“急先锋”,当地的基层党员干部不但冲锋在一线,更将当好表率、做出示范作为关键。在石庙镇蹲点采访的这些天,记者感受到更多的,正是基层党员干部这种甘于付出的“精神气概”。

精准扶贫,如果缺乏有力的落实,则将成为“镜中月”式的空谈。基于此,当地坚持以“党建+”助力真扶贫,首要突出这一作用,而这一点,也正是当地持续强化的抓党建主业意识。

“书记抓、抓书记”,当地强调各村党支部书记敢担当、带好头,让“一把手”上紧发条,精准扶贫工作到哪里,党建就紧紧跟到哪里,并不断探索当前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吹响后,全党全国在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对一线的基层乡镇来说,打赢这场攻坚战,不但需要优秀的“指挥官”,更需要万千党员干部奔赴基层一线帮助群众出点子、找路子、谋发展、摘帽子。

脱贫攻坚是一种责任,更是检验党员干部作风担当的一把标尺。同时,也更需要从“一把手”到普通党员干部,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奋力拼搏、攻坚克难,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锐意进取。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