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韩松: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而科幻则是未来的历史

来源: 东方今报 2018年01月23日

▶韩松是一个媒体人,也是一个高产的科幻小说作家,对科幻有着独特的爱好,他的大部分短篇小说收录在《宇宙墓碑》中,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宇宙墓碑》、长篇小说《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红色海洋》等。

▶尽管他的作品不能被所有人理解,甚至被认为是荒谬的,但他依然没有放弃以这样一种创作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日前,韩松携新书——荣获第八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驱魔》,在郑州举行分享会。分享会开始前,他接受了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的采访,讲述了他与科幻创作的过往与情愫。□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梁新慧

实习生周兰/文图

一个爱好,一直坚持了三十多年

“我上初中时,开始写科幻小说,当时参加了一个科幻征文大赛,大赛内容和联合国一个空间纪念、空间探索的活动有关。这是一个面向全球的大赛,中国有十座城市被列入了征文的范围。按规定,征文比赛前六名的作品可以送到北京去参加最后的决赛,遗憾的是,我排名第七,不过还是得到了奖品,两本科幻书籍:阿西莫夫的《我和机器人》、威尔斯的《世界大战》。读过之后,我就产生了兴趣,并且经常写一些科幻小说,到大学还保留着这个爱好,一直写到现在”。

1984年出生的他,在初中时就与科幻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到现在,三十多年了,依然没有被磨灭。

翻开《驱魔》这本书,可以看到,每一个小节的标题都是以苏轼的诗词命名。

韩松坦言,他很喜欢苏轼的一些诗词,而且苏轼在很早的时候就描写出了一种跟医院主题很接近的一个命题,提到了人生的虚幻,让人们知道人和人之间不能常相守,而是总在别离之中,同时也指出了宇宙的巨大和个人的渺小。

“之所以用他的诗词作为每一小节的标题,是因为这些诗词和小节中的一些内容和情感有一定的关联度。总的来说,它们反映了某一个状态,表达出来一种聚少离多的情感”。

焦虑和恐惧,在很多人身上不同程度存在

作为一个媒体人,韩松认为新闻就是描写现实的科幻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文字。

“今天的新闻是未来的历史,而科幻写的就是未来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韩松说。

有时候,新闻描写的现实经常是比科幻还要科幻的现象,好多东西无法想象,甚至超出了科幻作家的想象力,即使是这样,它也是带有一定的技术性在里面。有时候把发生在生活中的好多事情记录下来,那么它本身就已经是科幻了。

韩松说,所有科幻作品都是现实主义,都是经过科学验证出来的。《驱魔》这本书写的是医院方面的一些故事,也提到了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基因科学等。它更偏重的是社会、人文的东西。

在谈到创作人物和自身的关系时,韩松说,每个人写东西,多多少少都会带有自身的一种感受,自己也一样。主人公身上的焦虑感、恐惧、无奈、彷徨、压抑等,这些东西不光存在于他的身上,也存在于很多人身上,无关年龄大小。《驱魔》这部小说就是对这种情绪的投射,表面上是在写医院,实际上医院只是这个社会的一个缩影。

医院的发展越来越科幻,超乎了人们的想象

《驱魔》这本书里,韩松把主人公构造成一个病人,也是一个专门写歌词的写手。某一天主人公突然得病,被人强行带到医院,他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经过反复治疗也不见好转,于是就在这个医院里面寻找答案。在医院里,病人对病人的欺压很严重,他陷入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里,成为一个带领其他病人打赢一场战争的小头目,却依然没能逃过其他病人的魔掌而被杀。

在他看来,医院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会跟医院打交道,不过,大家现在对医院复杂的感情,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重。而医院的发展也越来越科幻,甚至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像基因工程的介入,各种机器治疗,机器检测,逐步在替代医生,而文学作品鲜有体现。于是,就有了《驱魔》这本书。

“在社会关系中,医患矛盾的症结到底在哪里?这可能并不是表面的那些东西,而是要用科幻从不同的角度和另外一个世界观来探索它,也可以说是一个想象中的世界观。”韩松说。


打开东方今报微信报阅读每天报纸